涉县梯田,深藏太行的“世界奇迹”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4-07-02 10:06:26 责任编辑:张昭

梯田远景

    2014年,农业部发布第二批20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位列其中。这个始建于元代,持续建设延续至上世纪70年代,总面积21万亩,石堰长度近万华里,被誉为“中国第二个万里长城”的农业系统,第一次走出深山,呈现在世人面前。“涉县梯田”独具特色,几乎是目前中国仅存的北方深山区大规模梯田,由于受到劳动力减少等影响,涉县梯田正面临逐渐萎缩的局面,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燕赵都市报驻邯郸记者 陈正

    涉县梯田,深藏太行的“世界奇迹”

    第二个万里长城

    62岁的王书定是涉县王金庄村二街村民,自打孩提时代他就耕作着自家的2.3亩梯田,每日清晨农耕时,老人影绰在迷蒙的晨光里,但见云和梯田从山麓盘缠而上,层叠如链,错落有致。山丘壑地间绵延数十层,一览无遗。站在梯田中劳作的农户仿佛嵌在一卷水色饱满的油画中,千年的历史传承沉积此刻,令人沉醉。

    涉县旱作梯田系统以王金庄区片为核心,并且在该核心区,王金庄梯田及王金庄村更具代表性。1988年至1992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实施“3737”项目时,评估团专家到王金庄参观梯田时惊叹:“往上看登天梯,往下看入地门。中国人了不起,上管天,下管地”,称其为“中国第二大万里长城”、“世界一大奇迹”。

    王金庄村历史悠久。据相关史料记载,王金庄自明朝嘉靖以来一直是行政村建置,在明代有关碑文上有王金庄、王金庄后村、王金庄西村不同称法。明朝嘉靖年间属河南彰德府磁州涉县龙山社第三里;清初王金庄属龙山乡三里;实行乡约制后王金庄属井店约所;抗日战争开始后先属更乐区,后移井店。1953年涉县全县设95个乡,王金庄村被单设为王金庄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王金庄是王金庄公社所在地,管辖7个自然村,11个行政村。1984年王金庄公社改称王金庄乡。1996年乡镇合并,王金庄村隶属井店镇。

    根据王金庄一街建于元代的大石碾推断,至少宋朝就有人在此居住。约至元朝十二年(1275年)王金由古邑北关迁来,并携陈、岳两姓一块儿掘荒于此。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开发中原,在组织大移民时,有王、曹两户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明朝中期李、刘、张、付姓先后从井店、更乐迁来。清朝咸丰年间赵姓从西坡迁来,光绪年间岳姓从武安北阳邑迁来。

    据考证,王金庄梯田是从元代初期开始修建,只是由于当时人口少,进展缓慢,未成规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梯田修建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尤其到清代的康熙、乾隆年间,因较长时间无战乱,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人口增长也较快,村民一门心思地用在修田造地上,以扩展繁衍生息之基。建于这一时期的梯田占现存梯田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以来,涉县县委、县政府对修建梯田非常重视,集体规划,统一行动,号召全民参与。1952年至1955年境内曾发动互助组、初级社开展整修梯田运动。1963年至1975年是境内兴修梯田成绩最为卓著的时期,特别是1965年至1972年。在公社领导下,全村在岩凹沟上设立了工程指挥部,长年累月出劳力不下100人,农闲200余人,以各大队为单位,成立了35个治山专业队。造出了梯田2800块、450亩。修建了小型水库及一系列水利配套工程,如盘山渠道、塘坝、水窖、井。并且边修梯田边栽树,在山顶上种植了22万株油松侧柏;在梯田石堰的边沿上种了30万株花椒树。这些举措对改变王金庄生态环境,弥补日益增长的人口造成的土地短缺,以及充分利用水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