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周洁)小麦收获后,夏玉米即将播种。根据虫情监测,今年二点委夜蛾发生出现特殊情况,越冬代见蛾范围北扩。有关专家建议,目前是防治关键时期,应大力推广旋耕灭茬、粉碎秸秆或清除播种行麦秸等生态调控技术,不仅能够有效预防二点委夜蛾的发生,同时,还有利于提高玉米播种质量,使苗齐苗壮。
二点委夜蛾主要以幼虫躲在玉米幼苗周围的麦秸下,钻蛀玉米茎基部造成枯心死苗而缺苗断垄,或咬食玉米气生根造成玉米植株倒伏等症状,严重影响玉米产量。2011年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暴发,发生面积达3290万亩,是近年玉米生产中少见的严重虫害。
根据全省各地用虫情测报灯和专用性诱剂开展的成虫监测显示,5月底至6月初多地灯上始见危害代一代蛾,但目前数量尚低,一般单灯日蛾10头左右,高的有50头,但尚未进入始盛期。然而,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植保专家董志平表示,越冬代见蛾出现范围北扩,需要特别注意。常规见蛾为廊坊以南的小麦产区,但今年承德县、万全县也诱测到二点委夜蛾成虫,情况较为特殊。
根据历史规律,6月10日前后蛾明显开始增多,但每年发蛾盛期根据温度湿度有一定变化。董志平认为,如果夏玉米产区6月降水量偏少,温度偏高,将不利于二点委夜蛾的发生和危害。但根据省气象台预报6月28至30日有降雨过程,则可能出现蛾盛期与降雨相遇,雨量若达到中雨,则与孵化和低龄幼虫期相遇,对害虫有利,防治形势不容忽视。
为了提早防治,董志平建议,小麦收获后,利用灭茬机将田间麦茬、麦秸等与表土混合均匀,然后再播种,以减少田间麦秸悬浮量。也可以用秸秆粉碎机将田间麦茬和秸秆粉碎后再还田,并压实,破坏高麦茬上覆盖麦秸造成的有空隙的遮阴环境,使成虫难以集中在其内栖息产卵,造成危害。同时,玉米播种时,将播种机的开沟器与施肥器之间的水平距离由原来的0-5cm调整到10cm左右,达到定向排除围棵秸秆的作用。也可以采用人工清洁播种行麦秸,在小麦收获玉米播种后,灌溉蒙头水后第二天,人能够进地时,用铁耙子把播种行的麦秸耙到行间的垄背上,这时土表和麦秸潮湿,容易操作,使玉米出苗后不被麦秸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