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那会儿下乡劳动生病了,家里穷也买不起啥营养品。您当时一个月的工资也才30块钱,全给我买了补品,我一辈子都会记得。”
叽叽喳喳说出这些话的,是一群已经不再年轻的学生。前不久,唐山老教师张绍臣的家里热闹非常,原唐山七中初一(八)班32位鬓发斑白的学生来看他这位当年的班主任,学生中最大的67岁,最小的也已63岁。
张绍臣握着大家的手,舍不得松开,“难得你们都记得这么清楚,好多事情我都没印象了。”
“张老师不仅课讲得好,而且对我们每个学生都很上心,所以大家打心眼儿里敬重他、爱戴他。”这次聚会的组织者廉海船告诉记者,自从2008年大伙儿“找”到张老师以后,每一年教师节,同学们都要与老师聚会、带着老师旅游。
“现在老师已经75岁,为了不留遗憾,我们约定,今后每一个教师节都要陪伴老师度过。”廉海船的话,引来一片应和声。
让感念师恩代代传
毫无疑问,师生之情是真挚的情;老师之爱是深沉的爱。但,只有经历了酸甜苦辣,才会更懂得其中的滋味;只有经历了失去,才更懂得珍惜。
“没能见谢老师最后一面,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在保定一家医院工作的秦璐,初中毕业于石家庄一中,在她印象里,最难忘的一位老师叫谢桂兰,是教了她初中三年的数学老师。
“谢老师讲课时表情严肃,嗓门特别大,而且有一双‘千里耳’。她在讲台上写板书,班里50多号人谁在下面说话、搞小动作,谢老师背着身就能‘吼’出他的名字。”
转眼间中考结束,秦璐毕业了。而送走了他们这一届学生,谢老师也正式退休。
第二年暑假,各奔东西的同学们聚到一起,有人提议,一起回母校看看老师,结果却得知了谢老师病重的消息。
“我永远都记得那一天,外面下着大雨。大家再见到敬爱的谢老师,她已经躺在医院冰冷的太平间里。”秦璐扭过身去,泣不成声。她一直在心里默念:“老师,我们来看您了。对不起,老师,我们来晚了。”
秦璐说,送别谢老师之后,她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懂得了感恩。所以,高中毕业、大学毕业的时候,她都把最熟悉的几位老师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生日等信息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逢年过节,给老师寄贺卡,打电话、发信息已经成了习惯。
去年6月底,秦璐6岁的女儿优优从幼儿园毕业了。看到优优从一个刁蛮任性的“小公主”变成一个懂得尊重、知道分享的孩子,秦璐很是欣慰。她和几个家长商量好,挑了一个周末,带孩子一起回他们就读的幼儿园看望老师,孩子们还给老师精心准备了歌舞、诗朗诵等节目。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秦璐说:“就是为了让孩子不忘师恩,表达心中的感谢。我希望这能成为她的习惯。”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刘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