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当代惠及后世的文化宏业
——访《燕赵文库》编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周振国教授
□河北日报记者 崔立秋
2013年初,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河北省启动了《燕赵文库》编纂出版工程。这项工程迄今已经运作了一年多的时间,目前进展状况如何,下一步工作将怎样开展,全省各界十分关注。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燕赵文库》编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周振国教授。
记者:《燕赵文库》是我省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项编纂出版工程,省委、省政府批准启动这样一项工程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周振国(以下简称“周”):首先,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把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各级党委、政府责无旁贷。其次,从燕赵文化本身来说,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根脉之一,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深入发掘、整理燕赵文化典籍和研究成果,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文化综合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清代问世的文化巨典《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晓岚就是河北人;而荦荦300卷、洋洋1700万言的《畿辅通志》则是我国最负盛名的省志之一;还有收书173种、1523卷的《畿辅丛书》等。如今,历史的接力棒交给我们,我们更应有历史担当,接续文明薪火,告慰先贤,泽被后世。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燕赵文库》是如何定位的?
周:概括地说,它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燕赵文化主要成果的汇集,集“学术性、经典性、应用性”于一体,发挥“存世、资政、育人”的功能。
记者:编纂出版《燕赵文库》是一项浩繁而艰巨的工作,需要精心筹划和部署,请介绍一下《燕赵文库》的编纂出版指导原则、总体规划及架构。
周:我们的指导原则是,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全面地汇集整理河北文献与学术研究成果,详实客观地反映河北文化的价值和历史作用,全面展示河北丰厚的文化底蕴,昭示其在河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推动历史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总体规划是,把河北历史上形成的文献精华和优秀研究成果,包括主流和非主流但有代表性的,名流大家和无名氏但确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通行的有定评的和有价值有意义的孤本、抄本、稿本等,全部集存下来。文库分为“文献编”和“研究编”两部分,预计出700册左右,每册约50万字,总文字量3亿上下。
《燕赵文库》的架构:“文献编”收入内容上自远古,下至民国,依时代分为七个卷次,预计出书500多册。“研究编”研究对象一般掌握到清末,燕赵历史研究、艺术研究下限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个别方面延至当代,收入民国以来至当代的著作。“研究编”依研究门类分为六个卷次,预计出200多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