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上午,由省文明办、本报发起的“邻里守望卡进社区”活动在石家庄市桥东区建安街道荣景园社区举行。图为该社区居民踊跃填写邻里守望卡,愿为促进邻里和谐尽一份力。(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 摄)
多些“敲敲门的问候”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石家庄市建南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站长靳国芳认为,新时代的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但这并不是说人们就不再需要融洽的邻里关系,相反,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功能弱化,客观上使我们更需要邻里互助。只不过邻里互助的方式应更加多样化,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
常说自己“比雷锋大三岁”的靳阿姨,也和雷锋一样有副热心肠。她搬过很多次家,每搬一次,都能把邻居处成朋友,“因为我愿意同邻居们掏心窝子,打心眼儿里愿意帮助别人。”
靳阿姨家住的建南社区里有不少老年人、残疾人。对这些邻居,她总挂在心上。跟她同一个单元的三位老人是她常年帮扶的对象,对门居住的88岁的空巢老人乔淑琴,更是把自家钥匙常年放在靳阿姨家,方便靳阿姨随时来探望、照看。
然而,靳阿姨发现,一方面,并不是所有老人都放心把自家的钥匙交给邻居,还有些老人喜欢清静,不乐意总有人来打扰;另一方面,也并不是所有有心帮助邻居的志愿者,都像她一样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时时刻刻对邻居予以关照。
于是,靳阿姨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社区倡导一种全新的邻里互助方式——“敲敲门的问候”。
“如果你楼上楼下住着空巢老人或者残疾人,当你路过他(她)门口时,顺手敲敲他(她)的门,确认一下他(她)是否需要帮助。”靳阿姨的新办法受到了社区空巢老人、残疾人居民和志愿者的一致欢迎。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戴长江十分赞赏靳阿姨的邻里互助形式创新。他认为,“远亲不如近邻”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人际生活中高度需要相互扶助的产物,那时的邻里互助,多是基于生存的共同诉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现代化则为构建新型邻里关系提供了内在动力与客观需求,邻里关系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戴长江说:“‘敲敲门的问候’,既不会对受助者造成打扰,又保证了一旦出现问题,志愿者能够及时伸出援手。这一做法符合现代社会人际相处心理,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希望在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过程中,多一些这样的有益尝试和创新。”
培育“城市新民俗”
“《春秋左传》中有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古人已把善邻看作是国家之宝。《孟子·滕文公上》也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省社科院研究员梁跃民认为,邻里“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所以,应探寻一种科学长效的办法,令其永葆勃勃生机。
“应将‘邻里守望’培育成‘城市新民俗’。”他说,民俗,就是人们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习俗。它来自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民俗是随着时代和生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当今时代,随着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邻里间的相互扶助更凸显其价值,但人们尤其是城市居民又追求一种“互助却不互扰”的生活。鉴于此,应将邻里“守望相助”培育成“城市新民俗”。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社区在此过程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社区可通过定期举办‘邻里节’、‘百家宴’等活动,为居民搭建起互动交流的平台,并引导人们从自发参与到自觉遵守,进而养成一种新的道德习惯。”石家庄市桥东区中山东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静介绍,该街道所辖社区已连续办了9年“邻里节”,通过组织开展共栽邻里树,以楼院为单位进行拉歌比赛、文艺表演、才艺展示,以楼院为单位开展接力赛、拍球跑、夫妻夹球等“邻里趣味竞技赛”、“邻里儿童友谊赛”等活动,促进邻里之间相互交流,密切邻里关系,收到了明显成效。
记者了解到,在沧州、在邯郸,也有不少街道、社区在搭建邻里间交流平台、促进邻里互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戴长江表示,省文明办将加强引导,进一步促进社区完善邻里互助机制,共促和谐。(河北日报记者翟楠楠)
【责任编辑: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