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先生在介绍存放在家中的老地契
由于这些老地契订立的时间距现在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了,部分地契的纸张已经发黄、破损、残缺,但是有好几张地契的红色印章依稀可见。
据谢先生说,那时父辈们回忆,他们的家族当时生活的比较富裕,在当地比较有名望,置换了大量的田地和宅基。在一张光绪二十八年的地契文书上,明确记载着“立契人:谢学礼”并注明是苗兴虎与谢士正双方买卖宅基的,契约的面积为“东长贰拾捌丈捌尺,西长贰拾捌丈伍尺”。
据武邑县档案局工作人员介绍,在清代,地契的书写人都是书法较好且以此为职业的人,他们对这些契约里应该反映的内容、格式、用词都十分熟悉,契约中的内容一般包括卖地人的姓名、卖地原因、所卖土地编号、土名、税亩(或丈积)、四至、买主姓名、价银等等。
“地契历经两百多年,能够保存到今日十分不易。这些地契对于研究清代期间武邑地区土地和社会制度变迁有难以估量的价值。”武邑县县志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买卖土地行为在清朝民间十分盛行,这些地契是双方买卖土地时,经过官方认可的一种文书,在民间已不多见。这些地契真实地反映了清朝时期武邑地区房地买卖关系、地价变动、农民负担程度、税收等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对研究当时武邑地区的社会关系和晚清时期民间房地买卖文契、契约文书形式都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责任编辑:丁璨】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