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苹的哥哥叫张电国,今年55岁,患有智障,住在邢台市长征西生活区。平时,张国苹既要照顾哥哥,又要照顾常年患病的丈夫,还要打工讨生活。有时候忙不过来,邻居马振业就主动担起了给张电国做饭送饭的任务。
“马师傅都78岁了,也是需要照顾的人,在家里儿女啥活儿都不让他干,可他每次去澡堂洗澡,总不忘捎上我哥哥,还给他搓澡、刮胡子。我哥哥是1996年住到这里的,从那时候到现在,马师傅一直这么照顾他。”张国苹说,马师傅是个热心肠,小区里谁家有为难事,马振业都跑前跑后地忙活。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位“好邻居”的带动,在长征西生活区,街坊们互相帮助扶持,和睦得像一家人。
“群众都知道‘有困难找民警’,可民警家有了困难,有时候真还得靠邻居。”在省会东风路派出所民警吕建江看来,邻里间的关爱,“放大了‘家’的内涵,让人即使走出家门,也能找到归属感。”
老吕家住在省会西三教一个老旧小区,外地租住户比较多,他是警察,又是个热心肠,小区很多居民都受到过他的帮助。然而,几年前的一件小事,却让他至今对邻居“小山西”一家心存感激。
“当时我家孩子还在上小学,那天我爱人出门了,本来我准备下班回家给孩子做饭,没想到临时来了个紧急案子,等忙完已经半夜了,这才想起来孩子还没人管呢。”老吕心急火燎地赶回家,发现门口有张留言条,是对门刚搬来不久的那对山西夫妇写的,说是傍晚看见老吕家孩子忘带钥匙进不了门,就把孩子领回家,让孩子吃了饭,已经睡下了。
“这件事让我心里特暖和,特踏实,觉得生活在这个社区特幸福。”老吕一连用了三个“特”。他认为,和谐的邻里关系是有“连锁效应”的,“邻里关系好的小区,公共卫生、社区治安及公共秩序一般都比较好。”
当了多年的片儿警,时常遇到“邻居一声吆喝,吓跑偷车蟊贼”、“老伯发现可疑的陌生人徘徊邻家门口,及时报警擒获小偷”这样的事,老吕得出一个结论:比各种高科技强力防盗系统更有效的,正是密切而融洽的邻里关系。
最亲密的朋友
“邻里之间所谓‘心墙’,其实就是层薄薄的窗户纸,敲一次门,问一声好,哪怕仅仅送上一个微笑,没准这层窗户纸就破了。”家住邢台市国金小区一号楼五楼的尹彩红说,她最好的朋友就是她的邻居孟占伟。
“那会儿刚搬进新家,住在三楼的邻居孟占伟来我家敲门,咨询装修的事,我们就认识了。渐渐地,我俩就成了朋友。”尹彩红说,现在她和孟占伟是谁家炒了好菜,一准给对方端去一盘;谁家有事需要帮忙,只要吱一声对方立马过来;连两家的小朋友都成了好朋友。
家住石家庄高新区某小区的曹倩在一篇日志中这样写道:“邻里温情的复苏,是每一个人的愿望。人们应该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自己为改善邻里关系做过些什么?”
曹倩所住的小区是新建社区,年轻人比较多,平时大家都是下班之后家门一锁,彼此没什么交往。
“中秋节那天,一楼一个叫不上名字的阿姨突然给我家送来两个石榴,个儿不大,颜色也不如市场上卖的鲜亮,她说,这是自家种的,过节了,让邻居们都尝尝。我剥开尝了一个,说实话,不太甜,但似乎又有一种很特别的味道。”曹倩说,自打“石榴阿姨”给全单元的住户挨个送过石榴之后,邻居们之间的隔膜好像悄悄消融了。
【责任编辑:郭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