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里留给孩子的旧宅基长期搁置,种上了蔬菜。资料图
做“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市人
我的老家是冀中平原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庄,儿时的记忆中,最多的还是传统的男耕女织,上世纪80年代的农民们没有想过走出黄土地,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那时,虽然村里的街道很烂,却总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而现在,在农闲时出门打工成了人们的共识,年轻人哪怕是在外面吃苦受罪,也不愿在家安逸地种地。
若非春节,村里中最常见的是中老年人和孩子。80后、90后的农村青年大多漂在异乡,他们中间很多人不会干农活,他们也没有兴趣去学。在与父辈们聊天时,不少老农们对本就萧索的村庄十分忧虑,“土地是命根子”的想法在他们心里根深蒂固,年轻人都知道如何使用农具,翻土、播种、施肥、地里头的农活能拿得出手的有几个?
70多岁的大伯和大娘至今还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年轻人都成了农盲,以后谁来种地呀!”大伯很担忧。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写过一本颇有名气的调查报告—《小城镇四记》,在这本书里,他观察到了一种现象的兴起,即“离乡不背井”的季节性外出务工,时至今日这一群体已经数以亿计,贺中赫和培培曾是其中一员。
“还会回来种地吗?”回到老家,在与一帮年轻人聊天,当谈论及这个问题时,他们并不觉得沉重。有专家指出,随着城市膨胀速度的加快和农村城镇化的积极推进,进城务工并且在城市安居乐业的人数剧增,农村土地必然要进行调整、转让、集并或者通过一定的形式再分配。如同费孝通所说,小城镇内源性发展将吸引新一代农民的集聚。
或许,在新的土地政策出台后,新一代的农民,将不再是单纯土里刨食的农民,他们可以在与农业有关的多个领域一展拳脚。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变迁中,新农村创业者会层出不穷的出现,或许会让农民成为“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市的人”。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