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阳蔬菜大棚,现在走出去的新一代农民回到家乡,做“不离乡不离土”的“城市人”。资料图
燕赵都市报驻衡水记者焦磊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让城市的理念深入到了农村,更多的年轻人们情愿在霓虹闪烁的都市流泪打拼,却不愿站在黄土地里笑,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被烙上“农民工”的身份。然而被称作“农二代”的新时代农民,却不愿再将汗水洒在建筑工地,他们也同大多数城市年轻人一样,将梦想瞄得更高更远,他们的社会角色也在悄然迅速地发生着脱变。
“村里喇叭一喊‘北京工地需要瓦工,一天200元’的时代过去了!
也就是在过年的时候,村里才变得热闹起来,这个时候在外面打了一年工的年轻人们都会回到家,此时的农村也迸发出了活力,清静的街道也在青年人的踩踏下有了生机。
深州兵曹乡婆娑营村一处宅院里的泥土地上散落着刚刚燃放的鞭炮碎屑,远处的鞭炮声依旧此起彼伏,50多岁的老贺在一旁闭目养神,算计着明年的打工计划,“现在岁数越来越大,能干的活也越来越少了”。7、8年前,种了一辈子地的老贺看到同村的人们都外出打工,也迈出了外出的脚步。“出去就是去建筑工地干活,没别的本事,就是有把子力气!”那时候,工资不算高,却也比种地高出不少,虽然身体不如从前,但他还是愿意出去。
老贺记得,那时候“村里喇叭一喊‘北京工地需要瓦工,一天200元’!”一群农民扔下锄头卷起铺盖卷儿就去了,像他一样,全国各地的农民涌向了都市,成了城里人眼中的“农民工”。爱人的表哥大伟跟老贺一样,就是那批听到喇叭广播踏进城市建筑工地的农民工,他抽了口烟说,打工7、8年了,现在在外面干建筑活的还是这帮40多岁的人,年轻人谁爱干这个。而且现在农民工工资还经常拖欠,今年直到大年三十,他才将工资要回来。
可大伟又说,年轻人不愿干力气活了,嫌累嫌脏,可楼房还得盖呀,干活的少了,他们的工资也跟着涨了好几倍,“没什么文化,只能卖力气,趁着还能干动,还是多挣点实惠,累就累吧!”大伟的想法,是大多数外出打工的农民的想法。
老贺看了眼旁边摆弄着手机的儿子贺中赫说,虽然是卖苦力,可收益却不错,他还想让儿子和他一起去打工呢,可小贺却不再有老贺的想法,90后的年轻农民们虽然不愿像父辈一样在黄土地里刨食,但也不愿在城市的工地里流血流汗。他们在尝试改变着农民工的角色,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习上,为以后在城市里找到更好的出路做着准备。
对于儿子的想法,老贺很欣慰,但又想不明白,咱农民出去就就干点实实在在的,最终还是要回家种地的。可在老家和一群回到家的年轻人们聊天时,我发现这些新一代的农村青年已经于父辈那一代的想法完全不同了,他们不再只满足“候鸟”般的在城市里打工,更多的是在规划更精彩的未来,堂弟小亮在饭店学习了几年厨艺,几年的历练让他显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现在正打算自己开饭店做老板,过了年就去办手续。
老贺说,村里的大喇叭已经很久没有响起招工信息了,看来“喇叭喊‘北京工地需要瓦工,一天200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