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的确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难题。
还有专家给通胀画出一条全国“通用”的逻辑链:社会保障不足——— 内需疲软——— 产业结构畸形化——— 外汇增长过快——— 货币供应量被动增大——— 通货膨胀。
CPI的波动一定是有因可循的。两大主流观点,一是货币滥发的问题。一是供求关系。这似乎还只是表面现象。
从上面的链条中挑出比较靠前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那就是“产业结构畸形化”。我们已经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即利用出口,利用其他国家市场的需求,来启动本国经济增长,这是比较容易选择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显然非常被动,出口目的地市场需求的任何波动都会让我们寝食难安。
但如果CPI太低,又不利于经济发展,因为CPI太低意味着商品价格上不去,不利于经济繁荣。因此说,现代化进程几乎就是通货膨胀陪伴的过程。
CPI的变化和居民生活是如此的贴近,乃至于人们开始关心每月当地公布的那个数字,虽然它只是一个滞后的数字。人们真正关心的当然是接下来的CPI会是什么样子。但又有谁能准确地预测到呢?
美国知名金融专家约翰·莫尔丁为了分析国家主权债务问题,最近写了一本专著,名叫《终局》。书中,在毫不客气地警示完欧洲和他的祖国后,莫尔丁冷静而又似乎是漫不经心地写道:宽松的流动性和低估的货币正在引起新兴市场的外汇储备积累过度和宽松的信贷条件。外汇储备继续积累,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投资过度、货币政策的管理变得复杂、国内银行贷款配置扭曲以及资产泡沫等问题……
对他这种“乌鸦”式的分析,我们是不是该理性地、认真地留意一下?(燕赵都市报记者陈鹰)
【责任编辑:孙婷】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