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因
“那会儿没有苗木,大家急着大造林,只好就地取材插条种杨树。”
成活率高形成“一杨独大”
杨树仅有30年寿命,为何坝上地区却形成了如今“一杨独大”的局面呢?袁妙枝感慨地说,在过去那个时代,坝上的老百姓别无选择。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春天刮出山药籽,秋天刮出犁底层。”这是当年在坝上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袁妙枝回忆,过去坝上是草原和沙地,风沙漫天,老百姓穿不上干净衣裳,经常家里白天都得点灯。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树木难以存活,坝上几乎没有树,今天张北县仍有“一卜(棵)树”、“九卜树”的地名。数据显示,在建国初期,总面积2072万亩的坝上地区,仅有天然桦树、山杨次生林0.96万亩,森林覆盖率几乎为零。
种树成为摆在当年坝上人面前的头等大事,只有造大林带才能防风护沙、改善生活条件。袁妙枝的父亲当时是国营中心林场的场长,她9岁时便已经跟着父亲种树了。袁妙枝回忆,坝上地区种树的最高峰发生在1969年后,当时全民响应政府号召,在田间地头都种上树。“那会儿没有苗木,大家急着大造林,只好就地取材插条种杨树,还都是些多年的老条子。”袁妙枝说,杨树成活率高、长得快,是自然的选择。当年的老百姓热情无限,从邻近万全等县运来的树头,用铡刀铡成条就发到了生产队,大家怕种不活就密密麻麻地插条,死了第二年又补插。
张北县马连滩村老书记孙运武清晰地记得,发动植树后,大家从十几棵老杨树上剪下枝条,加上县里发下来的苗木,全村6600多亩地,一口气种了3800多亩。
对现有林木的养护更新却大大落后,并没有意识到杨树大面积衰死来得如此之快。
只知栽树养护更新落后
多年辛苦终于成就今日局面,坝上防护林成效卓著。1977年,张家口坝上地区有林地面积达到154.2万亩,森林覆盖率7.4%。改革开放以来,又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环首都绿化、塞北林场、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当地生态面貌迅速改观。目前,坝上地区有林地面积已达46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4%。
如今走在坝上的道路上,虽然风仍然不小,但天空一碧如洗。张北县的数据显示,到2012年底,大风日数由过去的90多天减少为30天,沙暴日数由26天减少到4到6天,年无霜期延长11天,林网工程区内风速降低26.1-42.4%,相对湿度提高19.8%。
随着风沙减少,坝上地区的土质条件得到改善,有识之士开始尝试对新树种的培育。1987年,马连滩村就谋划着建100亩苗圃、100亩果园。孙运武介绍,他们从山西等地引进了松树、杨树、沙棘、火炬、杏树等十几个树种,通过三年试验获得成功,“有些树死掉了,比如火炬,现在发现,松树是比较好的。”
【责任编辑:孙婷】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