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了由一季造林向多季造林的转变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高振发、王雪威通讯员荣洁、段晓芳)“走,咱们到九龙泉工程区瞧瞧,现在那里正在进行雨季造林。”近日,笔者跟随张家口塞北林场沽源分场负责人来到九龙泉工程区,站在半山腰放眼望去,工人们正在挥锹铲土、扶苗栽树,一派繁忙景象。
九龙泉工程区只是塞北林场的造林项目区之一。自成立以来,塞北林场按照“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林业建设要求,在东西绵延255公里、南北纵横33公里的坝头沿线,实施了10个10万亩工程区建设,形成网带片、乔灌草结合,多层次立体式综合防护生态屏障。截至2012年底,塞北林场人工造林128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
塞北林场项目1999年6月正式启动。工程涉及张家口沿坝6县的39个乡镇和8个国有林场。因坝头沿线十年九旱,常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而且雨季集中在夏季,适宜造林时间短,造成年年栽树、岁岁补植的恶性循环。针对种种不利因素,在造林过程中,塞北林业人打破思维定式,冲破条框束缚,因地制宜探索出一些较为成熟的造林模式。
按照“雨前整地、集水整地、看天植树、多季造林、适地适树”原则,他们克服育苗基地少、坝头一带水浇地少、水源不足等困难,采取就近租用当地农民土地的办法进行容器苗培育,做到了有雨苗上山、无雨圃里养,容器苗栽植率达到80%;利用雨季有效降雨,及时开展柠条直播和冷藏杨树条扦插造林。针对山杏种子遇冬催芽出苗率高的特性,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坡面上,推行土壤封冻前直播山杏种造林技术;利用封冻前有效降雨,开展沙棘植苗造林,实现了由一季造林向多季造林、单一模式造林向多种模式造林的转变。
按照“阴坡松、阳坡杏、沟壑沙棘、沟底杨榆”的思路,通过树种混交和林草、灌草结合等方式,打破了过去树种单一、林种单调的格局。按照生态建设为根本的原则,逐步打造坝头生态旅游观光区、林下经济区,完善林业产业体系,以实现单一生态型林场向生态经济型林场的转变。
【责任编辑:金卫卫】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