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需要敢闯敢试的勇气
4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渤海新区附属学校开工建设,一期投资3.2亿元;
渤海科技会议中心近日主体封顶,这是一家高档次的科技会所,由北京一家企业投资1.7亿元建设;
……
近年来,一大批优势产业及城建类项目落户中捷,共计超过20个对外合作项目正在实施,总投资300多亿元。
“当有的地方为项目建设涉及的征地迁拆大伤脑筋之际,我们的项目可以做到无障碍落地。”吕振华说,从2004年起,中捷产业园区就开始实施农村战略转型,到2008年,全区15个村的土地基本上全部完成流转集中。
土地流转,放在今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可是在9年前要这样做,就得拿出敢闯敢试的勇气。
中捷产业园区的前身是颇具计划经济色彩的友谊农场。1956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朱德率团出访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捷克政府赠送中国一套共670台、可耕种10万亩土地的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国家随后用这套设备在沧州市筹建了一个国营农场,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其为“中捷友谊农场”。
2003年7月,中捷农场改制为中捷产业园区。中捷人自嘲:如同井底之蛙跃出井面,感觉一切都是新的。
然而,环顾四周,他们开始有些底气不足:农垦时期投入2个亿就是全国先进,而开发区每年投入20个亿也在排行榜上找不到名字,何况中捷当时的年财政收入只有3387万元。
改制不是翻牌,思想观念、思维方法都需要跟上变化。可是,要把全区近50年来形成的靠政策吃饭的思想转过来,难!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开发区经济是工业经济,需要集中连片的土地,而当时中捷15个村的农民手中有15万亩的盐碱地(其中耕地4万亩),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农村、农业转型迫在眉睫!怎么转?
征地拆迁是开发建设的敏感点和制约点。如何实现园区开发和农民利益的双赢,引发了园区领导者的深深思考。
一次到匈牙利考察,当地政府“以土地换年金”给予百姓保障的做法,给了吕振华启发。2004年,他们借鉴这一经验,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把他们手中的土地收归园区管理。同时,给予农民包括不低于原土地收益的转型生活费以及养老保险、劳动力就业在内的长效保障。集中的土地由园区土地流转中心进行管理,在开发前仍由农民各自耕种,转型费照发;土地被规划占用后,再提高转型费。
园区土地流转中心副主任吕洪江介绍,以东胡庄为例,2007年1月签订转型协议后,园区按协议随之收回该村的土地使用权,农民开始领取转型费每人每月200元,耕地照种。随着中捷产业园区的新城区——— 黄骅新城的规划建设,2010年1月起将转型费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同时,对转型人口中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养老保险统筹手续。
为稳妥起见,他们起初是在农民积极性高的辛庄子和邢庄科两个村试验,效果很好。随后,其他的村也纷纷找政府,强烈要求转型。“我们把百姓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与园区开发建设相统筹,走出了虽然难办、复杂但具有长期性、保障性的占地补偿之路。”吕振华说,1.2万农民的转型,财政每年要支出几千万元,当时背负了沉重的压力。但今天看来,这是一次正确的、开创性的战略抉择,15万亩土地的使用权为招商引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城建设创造了一马平川的优势条件,成为中捷产业园区快速崛起的重要平台。
【责任编辑:赵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