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通讯员 李运强
“经济飞跃大发展,税收保障是关键……”日前,笔者在肥乡县旧店乡东马寨村观看了新编皮影剧《包公“巧断”税务案》。笔者看到:两根竖直的木棍上挂着一块长方形的白布,中间放着一个电灯泡映衬投影,锣鼓梆子伴奏,光与影像之间,一位老者口唱戏词、手拿皮影在幕布上灵巧地表演着。
老者叫李修山,今年67岁,是肥乡皮影第四代传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17岁开始,他每天放学后都跟着村里的老艺人在牛棚里学习皮影,回家再向会表演皮影的爷爷请教。很快,他就成了村里皮影戏表演的佼佼者。
“肥乡皮影经历了三落三起,能发展到今天可不容易啊!”提起肥乡皮影的兴衰与艰难,李修山感慨地说,冀南一带的皮影戏起源于北宋末年,清末民初由老艺人苏万通传到肥乡县,后广泛流传到成安县、磁县、临漳县、永年县等地,其后几度荣衰。
李修山说,改革开放后,东马寨村又兴起了一股新的皮影热,村里特地买了两头牛,牛肉卖掉,牛皮做成皮影,大家把锣鼓家什凑到一起,一个新的皮影艺术团产生了。李修山给皮影团起了个好听的名字——— 肥乡县东马寨村复兴皮影团,寓意皮影戏迎来新生、走向复兴。
然而好景不长,1983年后,电影电视开始盛行,皮影戏再度衰落,观者寥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