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记者 李春炜
6月17日是我国第一个“全国低碳日”,首个“全国低碳日”的活动主题是“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旨在普及应 对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意识。作为普通市民对低碳的认识又有多少?该如何才能做到低碳?昨日,记者采访发现,“低碳”一词已经被大部分市民所熟识,同时,多数市民认为“节能低碳”很重要,但不少市民却都存在一些“非低碳”的生活习惯。对此,有专家建议,仅靠“提倡”并不能完全使人们改掉这些习惯,“低碳生活”也需要制度保障。
调查:多数市民认为“低碳”很重要
针对“低碳日”,昨日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大部分市民意识到节能、环保问题的重要性,认为需要采取行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其中不少市民已经在生活中实行着低碳的举动。“我家使用的全是节能灯;去超市买菜、书店买书也都是使用自己携带的环保袋。至于一次性物件几乎很少用,水也是循环利用:洗过衣服的水用来冲厕所,淘过米的水用于浇花。”省会市民张大妈说,这样不仅能够节能,还能省钱,勤俭节约。
省会市民李先生的家里用的也全都是节能灯,马桶也是废水冲刷。“低碳省会就是在生活中尽量减少能量排放,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说起“低碳”的重要,李先生说,在当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节约能源和资源就是最大的保护地球、保护子孙。
李先生认为,节能、低碳除了需要政府的努力外,也是每个人的责任,“日常生活中应该积极提倡并实践低碳生活,比如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他说,在生活中,注意水电的节约是最直接的手段,然后就是交通工具的选择。他认为,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水电和出行的节约是最好的低碳节能措施。
深入:种种原因让低碳生活难以进行到底
采访中,虽然大部分市民表示低碳生活很重要,但不少人又因种种原因,无法做到事事“低碳”。
市民张先生是位普通的上班族,他对“低碳生活”理念有一定的认识,“我会随手关灯或减少空调开放,也会在饭店吃饭后把剩下的饭菜打包回家。”不过,他也坦言,在实际生活中也会做着各种非“低碳”举动,比如出行必开车。“如果条件允许,我当然喜欢骑自行车或者坐公交车,那样既环保又健康,但现在生活节奏比较快,从舒适便捷的角度来讲,开车出行仍是我的第一选择。”
市民刘先生是位骑行爱好者,他平时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自行车。“开车又爱堵车,又污染环境,从去年开始我就改骑自行车出行了。”他说,虽然在出行方面十分“低碳”,但有些非“低碳”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我一般去超市都是买一次性塑料袋。对我来说,身上装着非一次性塑料袋不太方便,虽然塑料袋收费,但确实比较方便。有时候道理都懂,就是嫌麻烦。”
“有时低碳生活可能是有些麻烦。”市民李女士说,虽然她能够坚持每次出门都自带水杯,尽量不喝瓶装;提上菜篮子上菜市场买菜;出差住在宾馆,都自带洗漱用品,对于宾馆准备的一次性牙膏、肥皂、牙刷不去使用,减少垃圾,但她所推崇的这些简朴的生活方式似乎很难找到共鸣,“比如我家先生,道理他都懂,但就是嫌麻烦。”她说,“嫌麻烦”使得理解她的人虽多,但“知音”却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