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外力/招才引智促进村庄发展
5月28日,记者在芍药村采访时,遇到了大学生村干部郑斌。郑斌是河北科技大学的毕业生,考上大学生村干部后被王文忠专门“要”了过来。记者了解到,目前共有5位大学生村干部在芍药村这个160户人家、600多口人的小村庄任职,他们掌握着一定的专业技能,吸收知识也比普通老百姓快,他们的到来,对芍药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大学生村干部只是王文忠借来的外力之一。当初,王文忠怀着一腔激情回村服务。可是带领父老乡亲们“共富”的路子该如何走,他也没有合适的想法。他本来是要利用大营是裘皮之乡的优势搞农户小加工的,可是来芍药村实习的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告诉他,目前农村搞合作社是趋势,也是成功的“共富”之路,王文忠听后大以为然,芍药村裘皮服装加工合作社因此而生。
蔬菜大棚合作社也是如此。王文忠回村伊始,看到全村2100亩耕地,大部分村民依然种植棉花、小麦和玉米,付出劳动力不少,但是收益不高,他就把农业部的专家请到村里来讲课,同时组织村民去山东寿光、平原、河北的饶阳、武邑参观学习,蔬菜大棚建起来后,他又聘请山东的一名技术员长年驻村指导,并个人出资请中国农业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的教授来村不定期搞技术讲座,让村民不出家门就能学到先进的技术。
现在国家提倡家庭农场、高效农业,可是用什么方式推动这件事呢?王文忠还是想到了借助外力。他找到石家庄一家农业公司,同芍药村合作种植紫薯、蓝莓。芍药村成立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联社,把土地从农民手里流转过来,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还可以在土地上打工挣钱。“这可比一家一户种地合适多了。”村民们都乐呵呵地说。
新闻媒体也是王文忠借助的外力。当年王文忠亿万富翁回乡当村干部的新闻铺天盖地,这在客观上提高芍药村知名度的同时,也有了对王文忠“作秀”的质疑。对此王文忠并不介意。他说,芍药村有名了,对芍药村几个合作社的发展有好处,对芍药村的老百姓有好处,对我王文忠个人的一点质疑又算什么呢?事实上,如今以“芍药花”命名的蔬菜、鸡蛋、服装等产品已在市场上出售,这些收益属于芍药村乡亲们,王文忠个人不取里面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