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救援
背着帐篷大米
徒步6小时进入山村
大河村位于芦山县西北方向30多公里的山区,在这次地震中,大河村的房屋全部倒塌,还有许多村民被困。左红召和同伴们,与来自其他地区的志愿者一起,成了震后首批进入大河村的志愿者。
4月23日那天,通往大河村的路都被堵死了。他们8名志愿者借来老乡的背篓,背了3顶帐篷和9袋大米,一面开路,一面前行。有一个人拿着刀具,拨开山上的植被,其余的人跟在后面。20多公斤一袋的大米,有的志愿者一人就背了3袋。“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连走了6个小时都不觉得累,心里只是着急,想快点把被困村民需要的东西送上去。”终于,6个小时后,被困的村民们在地震后第一次见到了亲人。
见到累得气喘吁吁的志愿者们,村民们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后来,通往山上的路开通了,左红召和同伴们每天都往山上运送物资。虽然身上背着很多水和吃的,但谁也舍不得吃这好不容易才背上山的食物,他们经常是一整天只吃半包压缩饼干。老乡们准备好了饭,拽着志愿者的胳膊让他们一起吃,但他们每次都拒绝了。
男孩心声
这是代表
我们全组的感谢信
大河村有七八个组,分散居住在山上。木坪子马桑坪小组位于半山腰,这个组和另外两个组的村民,被安置在了半山腰的一处平台上。左红召记不清是4月24日还是25日了,木坪子马桑坪小组的两个男孩姜超和何鑫,每人递给他一封感谢信,并特意说明,这是他们代表全组的村民写的。
这两个孩子都在上初中,十三四岁的年纪,都瘦瘦的,话不多。此前,两个男孩也和大人们一样,拽着左红召要他留下吃饭,但左红召哪里舍得吃,每次都是回到龙门乡驻地的帐篷后,才简单吃点饼干。志愿者的劳累和热情,村民们看在眼里,但不善言辞的他们,只是反复地说着“谢谢、谢谢”。可能村民们觉得这样简单的话语不足以表达自己的谢意,才让两个孩子各写了一封感谢信。
当时,左红召并没有细看这两封信。等回到驻地仔细看信时,他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灾区同胞对石家庄志愿者、对石家庄人的深情厚谊,是我这一趟最大的收获,也是我这一生都值得珍藏的财富。”顾不上劳累,左红召在电话那头激动地说,他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灾区同胞却报以这么质朴而深沉的谢意,让人觉得非常温暖。“我觉得,这就是同胞的血浓于水,这就是灾难中的守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