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告诉记者,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留下来,等将来挣够了钱,把父母也接过来——— 像王星这样,很多进城务工者都有着一个美丽的“城市梦”。
但现实是,伴随着这些梦想的除了需要付出的艰辛,还有不得不面对的“门槛”。
来自承德的崔国民举家进城想成为“城里人”。夫妻俩打工一个月收入能达到4000多元,但每月除去租房、吃饭、购物、交通以及孩子的学费外,所剩无几。这让他进城几年后,不得不做出准备回老家发展的打算,他的理由是“虽然挣的钱少点,但开销也小,还能照顾孩子上学”。
一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士指出,现在“招工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企业自身。一些企业在有订单的情况下,就在短时期内吸纳大量工人赶进度,订单一完成,就用各种理由让人走,这样的“短工化”让工人对企业找不到归属感。如果企业仍是急功近利、管理粗放且不尊重劳动者权益,即使短时间里给出的薪酬再好,将来恐怕还是会存在“用工荒”的问题。“为员工购买保险”、“提供免费工作餐”、“宿舍配有空调和卫生间”……一些企业开始正视求职者对于工作岗位提出的新诉求,甚至开始靠帮打工者解决公租房,为子女考入大学的员工发放教育奖金,帮助外地员工子女解决上学问题等福利待遇,来吸引打工者、留住打工者。
来石打工六年的衡水农民老孙,一开口说话,还是习惯说你们石家庄怎么样怎么样。六年来,最让老孙感觉与这座城市存在隔膜的是前年生病住院的经历,因为户籍不在这里,一些农民在农村能享受的社会保障在城市无法享受,“在老家的医院都能给报销相当数量的住院费用,在这里一分钱都不能报销。”老孙盼着这样的难题能尽快得到解决。“如果好多在老家都能办的事儿在这里也能解决,这里不也就是个家了吗?”老孙朴实地说。□河北日报记者董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