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总跟我说,要对大家好一点,咱们都是农民工。”泪眼婆娑中,陈爽回忆着丈夫生前多次嘱咐她的话。
17岁就远赴湖南的打工经历,让杜光华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新生代农民工”。初中毕业后,杜光华跟着叔叔去了湖南。说是“学做生意”,其实干的全是体力活:白天卖货、送货,晚上进货、分装。两年后,他到永康,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意,并且挣下了不菲的身家,但他富不忘本,干的仍旧是体力活。
“哥常说,大家在外打拼不容易,要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同样的一句话,孙建龙和穆迁宁不约而同地对记者反复说起。在五金城里,杜光华给员工的工资,是其他老板给的三倍;去年春节,他给员工每人买了一部苹果手机当“年终奖”,自己却用着交话费赠的旧手机;店里运货量大,怕员工累,他宁肯自己出钱请搬运工来装货;店里放假,他还充当司机,开车带着大家玩遍了浙江的旅游景点……
更令穆迁宁、赵希圣两个90后感动的是,杜光华就像亲哥哥一样,真心为他们的将来打算。“他常说,他是过来人,见到过很多年轻人出来打工,却沾染了赌博、打麻将、泡网吧的恶习,所以总嘱咐我们,千万不能学坏。”
都说同行是冤家,他却心甘情愿培养竞争对手,不遗余力扶持自己的员工创业
同在五金城,同在一条街上,离杜光华的门店不过300米,有一个同样经营钢丝网的门店。这里的老板叫安士保,刚刚20岁出头,曾是杜光华的员工。“没有他,就没有我的现在。”2000年,安士保初中毕业,不想继续读书,就跟着杜光华到了永康。2006年,五金城店面重新招标。杜光华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就鼓励安士保去投标,另立门户。“我另立门户,意味着多一个竞争对手,他不会不知道。”
安士保顺利中标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店面,交了租金,却没有周转资金。“他就让我经营他的货,等货卖掉后再结账,这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两三年。没有他帮忙,我的生意绝对不会发展这么快。”
【责任编辑:赵耀光】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