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尾,是商战打得最热闹的时候,面对商家号称“一年等一次的年终大销”,不少消费者很纠结:“买还是不买?价格真的很合适吗?”经历过一次次花样翻新的促销之后,很多消费者发现诸多商家促销并不那么实惠,甚至存在不少“猫腻”。昨日,河北省物价局就公布了常见的九种价格欺诈行为,帮助消费者炼就火眼金睛,认清并举报种种欺诈行为。
□本报记者 秋凌
1
模糊标价
案例:某茶叶店销售老树普洱茶,宣传海报标价每盒60元,当消费者结账时却要付120元,营业员解释说:120元买一盒,一盒中有两小盒。
解读:是指不能准确标示商品的价格。
2
低标高结
案例:某大型超市销售的“多功能清洁巾”标价为16.9元/个,实际结算价为18.8元/个。
解读:是指低价标示高价结算。
3
虚构原价
案例:某商场标示原价866元,现价373元,事实上此件商品自上柜以来并没有866元的成交记录,构成了虚构原价的价格欺诈行为。
解读:原价就是指经营者在本次降价前7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前7日内没有交易价格,以本次优惠价活动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为原价,否则就是虚构原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