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新闻联播》播“寻母启事”的意义

    □佘宗明

    10月19日晚、20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连续两天报道了一则寻人新闻:今年8月1日,湖南文氏四兄弟的母亲在桂林走失。4人把4辆车的车身上贴满寻人启事,驾车在桂林的大街小巷寻母。(河北日报10月22日报道)

    央视播寻人启事,出乎人的意料——— 当《新闻联播》这一“重量级”的节目替普通百姓寻人,关注起“草根”的命运,这无疑是对央视惯常形象的突破,难免被舆论赋予“悄然转身”的深层含义。不少人认为,央视主动求变,“变得更有人文关怀了”。

    说起来,这则“寻母启事”,只是央视新闻公益行动“我的父亲母亲”中的一个片段,十分简短。可就是这细微桥段,却吸引了无数眼球,激起了不小波澜。在笔者看来,“寻母启事”之所以会引来如此多的关注,正是在于它对“人”的关注。

    长期以来,《新闻联播》以“大气”示人,其宏大叙事的风格也显得与民众的琐细生活有些隔阂。正因如此,央视改版,包括《新闻联播》的变动,都牵动着民心——— 民众希望,它能更接地气,更关注基层和民生,而不仅仅止于外在形象的“变脸”。实质上,央视近来的某些变化,也在呼应着“贴近民生”的百姓诉求,比如,重阳节前采访“老人最在乎什么”,“讨薪日记”之类的调查,都是在回归平民视角。

    一则寻人启事,看似微不足道,但置于《新闻联播》这个举足轻重的话语平台上,却不异于改革的风向标。将镜头对准平民的真实生活,发掘他们的喜怒哀乐,是对普通人存在意义的关照。央视走这种亲民路线,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摒弃刻板形象,展现朴素、真实的人文关怀。要知道,新闻的力量在于“彰显人的价值”,体察民生冷暖,关怀个体境遇。只有秉持人文关怀,新闻才有质地;若是掏空了“人”的内涵,遮蔽了百姓诉求,那么,新闻的生命力注定是黯淡的。在此意义上,《新闻联播》播寻人启事,也是遵循新闻规律下的职责归位。

    无论是主动求变,还是被动应变,《新闻联播》播寻人启事,都是值得赞赏的。它是对角色期待的承接、对民众呼声的回应,能消除隔膜,引发人性的共鸣。事实上,也只有在时代的变革之中,不断找寻并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回归新闻规律,一家媒体才能拥抱公众,收获更为广泛的价值认同。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央视摆脱了“处庙堂之高”的定式,展现出温热的人文关怀,它就会和百姓越贴越近。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赵耀光】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