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学家的失独救助

    ■2009年10月,汶川地震灾区,14位失独妈妈有了“再孕宝宝”。然而,还有很多失独妈妈因各种原因再也不能生育

    即使有再生一个的指标  

    在“妈妈之家”志愿服务期间,蒋玲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走访和陪伴丧子妈妈们,她的悲伤也在一次次宣泄中减弱。直到有一天,她鼓起了再生一个孩子的勇气,“把对妈妈和程程的爱和思念都藏在心里”,重新燃起希望。

    灾后,政府体恤失独家庭的痛楚,免费给予他们再生育一个孩子的指标。

    再生一个孩子,听起来像是疗伤的最好办法,但丧子妈妈们永远不会忘记失去的那个孩子,再孕,心理上会背起歉疚的包袱。

    另一种艰难来自生理上。“妈妈之家”的妈妈们,有三分之一没能再生育。常常是,她们带着希望怀孕了几个月,但孩子突然胎死腹中,医生也无法解释——她们各项生理指标都正常。又或者,她们哭晕在地震中去世的孩子的坟前,肚子里的新生命也不幸逝去。而有的妈妈,已经老得没有能力再生育。

    刘猛说,再孕成功的失独妈妈,既幸运,又不幸:四十来岁的年龄、身体虚弱、精神疲惫,养育一个孩子的艰辛可想而知。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这个孩子是“被”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一些家庭会不自觉地拿他(她)和哥哥姐姐比较;有些父母则会把对死难孩子的内疚过度弥补在这个孩子身上。和再生育宝宝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对他们来说是个难题。

    而“无子父母”的处境更加艰难。对于多数的中国人来说,他们活着的唯一价值就是把子女“养育成人”,以便晚年能够尽享天伦。正是在这一动力的推动下,他们起早摸黑、省吃俭用、充满了干劲儿。而如果这一切都随着子女的离世戛然而止,他们的世界会瞬间崩塌:我为什么要去工作?我挣钱给谁花?后半生的生命价值支撑在哪里?情感归宿在哪里?“老有所养”的寄托又在哪里?当一个人觉得“活着”或“死去”都变得无所谓的时候,必然会发生抑郁、自杀等心理倾向。

    心理帮扶比物质保障更重要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赵超提出,国家应建立独生子女伤亡家庭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建立计划生育补偿机制,将征缴到的社会抚养费拿出30%,列为独生子女伤亡家庭救助经费。他们为国策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理应得到制度的抚慰。

    而刘猛在心理援助中发现,对于失独家庭而言,心理帮扶比物质保障更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自己下半生的生命价值在哪里。

【责任编辑:郭凯】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