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供水集团第八水厂的送水泵房。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探问饮用水质③
从水厂到入户水质如何确保达到 项标准要求——
保障供水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河北日报记者 刘清波
阅读提示
自来水从水源地出来后,第一站会到达水厂,经过工艺处理输送到管道和各个居民小区的蓄水池,进而流进千家万户,其中每个环节的安全都决定着其水质是否达标。
那么我省各城市自来水从水厂到入户这一过程中的保障措施是否能适应新国标106项标准要求?
据了解,多年来我省城市供水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10年底,全省城市(含县城)公共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818.91万立方米/日,供水管网长度达2.2万公里,设市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9.97%,县城达95.08%。
在全省设施性缺水问题得到较大缓解同时也应看到,保障供水“最后一公里”安全,已成为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传统水处理工艺仍是“主角”
“目前,石家庄市区6个水厂的供水水质没有问题。”省会供水集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那么水厂是如何保证供水水质的呢?
专家介绍,中国97%的水厂采用传统工艺,我省也是传统水处理工艺为主。传统水处理工艺1902年诞生于比利时,被业内人士称为经典“四部曲”——— 絮凝(加聚合氯化铝)、沉淀、过滤(通过石英砂、卵石等)、消毒(加氯气等)。一些专家认为,凡是仍然采用传统工艺的城市,均拥有基本未受污染的水源。
据了解,传统工艺主要处理灭杀水中微生物,如果水源被重金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所污染,传统工艺就力不从心了。日本和大部分欧洲国家,由于历史上有过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均升级了传统水处理工艺,即深度处理,通过臭氧、活性炭等技术,清除各类有机、无机化合物,使污染水达标,最终实现直饮。
虽然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仅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杭州、郑州等部分城市的部分水厂实现了深度处理,但新国标的实施无疑是对全国城市水厂处理工艺提升的一次“逼迫”。
不过,在上马深度处理工艺系统之前,我省已采取了相关措施。
石家庄市供水集团第八水厂负责人介绍,夏末秋初,岗南水库的水有时锰会超标。“针对这个问题,2009年我们在水厂进行了工艺改进,做了一个除锰的装置,投加活性炭、除锰剂。在水库管理站还投加高锰酸钾。”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及省城镇供水协会有关人士也认为,水厂上深度处理工艺系统投资很大,目前我省的办法是,结合水源水质情况,再决定水厂工艺。“有的是一类水,就没有必要上过多的设施。比如水质很好的水库,就不需要上深度处理工艺设施。有的水源水质差,但只是季节性超标,比如藻类超标,就上一些其他处理设施,也可以达到106项标准的要求。”业内人士认为,新国标出台后,旨在促进水厂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出水水质达到106项标准要求。
【责任编辑:庞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