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港大洼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通讯员李金虎 记者周万良)“这长长的排枪,是洼民打雁的工具;这手缝的护肩,是抬筐时垫在肩上做保护用的……”5月11日,坐落于南大港湿地管理处的大洼民俗博物馆里,工作人员向记者一一介绍馆内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器具。

    据介绍,大洼民俗博物馆由南大港农业发展公司投资建设,于日前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300多平方米,收集了自清朝末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渔业工具、围雁工具、纺织工具、农耕工具、生活用具等民间物品300余件。这些器具,有的仍在使用,有的已经淡出了生活,每一件都是工作人员利用工余时间从乡间收集来的。

    “大洼”是当地群众对南大港湿地及沧东沿海洼淀区的一种俗称。几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一带生存,明“靖难之役”后,晋、鲁等移民至此定居。一辈辈的生息,一代代的传承,造就了大洼淳厚的民风和大洼人豪迈、淳朴、坚韧的性格,也造就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大洼文化”。

    南大港农发公司负责人介绍,为了增强展览效果,工作人员还找来旧渔船、排枪,并自己动手制作了四个真人大小、形态不一的泥塑“洼民”,真实再现了“大洼猎雁”、“驾舟叉鱼”、“冰上运芦苇”等场景,目的是为了让参观者真切地感受到大洼人是怎样生活,怎样劳作的。

    工作人员说,民俗博物馆就是“大洼文化”的一个载体。这些看似粗糙、简单的工具和实物,体现出的是大洼民众的生存智慧。大家也可以通过这些展示,去探寻思索“大洼文化”的形成过程。

【责任编辑:丁宁】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