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只是换了种浇水和施肥的方法,但一旦推广开来,效益可就大得惊人。”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课题组组长刘占卯说,按照我省3600多万亩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计算,如果全部推广微灌技术,每年可省出30多亿立方米以上的水资源。“更形象点儿说,这相当于三个白洋淀。”
“一亩地多打两成粮食”
———每亩纯利润可增414至514元
望着地里的麦子,刘家庄村67岁的农民董玉婷打心眼儿里高兴。“我去年就用上了微灌,以前大概一亩地收500公斤,用了新技术,每亩足足增产100公斤,大家看了都憋不住劲儿了,现在整个大队100多亩地都用上了新技术。”
早在上世纪末,我省就曾斥巨资对大田作物喷灌技术和膜下滴灌技术进行开发。但由于配套的水溶性肥料研究滞后,虽然节水效益突出,但增产增效并不明显,农民并不买账。“从2010年省科技厅立项开始,我们就将微灌配套肥料的研发作为重点攻关的课题。”翟学军介绍,他们首先对我省各地土壤条件进行取样分析,测定土壤中氮、磷、钾和有机质的含量标准,并以此为基础配制适应我省土壤条件的水溶肥料。“如今肥料可溶性均能达到99%以上,不仅能保证微灌设备顺利输水,更有利于作物高效吸收。”
实际上,董玉婷家的收成还算不得最好。2011年6月,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在吴桥对小麦水肥一体化示范田进行实打实收,示范田亩产704.98公斤,比使用该技术前增产31.5%,一举打破我省小麦高产纪录!2011年10月,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在吴桥县、藁城市、任县对示范田进行实打实收,测出亩产量增加30%以上。“从目前项目推进情况看,保守估计,新技术可使亩产平均增长20%以上。按两季作物产量1.45吨计算,使用新技术亩可增产粮食250至300公斤以上。”翟学军说,按照设施使用寿命,实现水肥一体化一亩地投入约85元,使用后纯利润每亩可增414至514元。
【责任编辑: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