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近年来优良品种不断推陈出新,农机水利设施更为完善,但有限耕地和日趋紧张的水资源条件,将增产空间压窄。我省如何将“连增年”进行到底?
节水、增产。循着这一理念,2010年1月,省科技厅将“河北省小麦、玉米微灌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我省自主创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两年多来,通过科研人员攻关,一系列相关技术得以完善,并开始进入示范推广阶段。
“没有高科技,我哪敢夸海口。”赵俊刚的底气正来自自己麦田中使用的这项新技术。
“水省一半心也省一半”
——— 全部推广可省出三个白洋淀
“现在正是长粒的时候,小麦的水分和养分都得跟得上才行。”5月23日,赵俊刚向前来学习观摩的各地农技推广人员演示微灌浇水。他轻轻拧开阀门,六七亩麦田瞬时如同铺上了一层白纱,水流通过麦田中贴地铺设的塑胶管道,输送到一个又一个微喷头上,借助喷头的压力,瞬间化成绵密的水雾飘洒下来。
据统计,目前我省农业用水占到总体用水量的70%,其中70%用于小麦灌溉。而我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新技术最为突出的就是节水优势。”项目负责人、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翟学军介绍,我省常规灌溉小麦需4至5次(冬前2次,春后2至3次),总需水量200方/亩以上,而微灌需5至6次,每次20方/亩左右,即节水50%。翟学军还介绍,由于我省小麦、玉米产区主要是用电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节水一半也就意味着节电也达到一半。
“水肥一体化是这新技术的又一好处。”赵俊刚将肥料倒入一旁连接在微灌系统上的施肥器中,“看,就是这么方便,肥料随着水一块儿进了地,省时又省力。”翟学军介绍,这项技术提高了施肥的均匀度和利用率,同时也省去了田间撒化肥的生产环节。
【责任编辑: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