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国内国际 政务 评论 历史 论坛 博客 投诉 视频 娱乐 图库 热点 财经 房产 健康 教育 旅游 汽车 电力 国企

上瓦房的春天来了 访贫问困话攻坚(七)

2012-03-26 09:33:0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访贫问困话攻坚(七)

    残雪消融,春回大地。燕山深处的滦平县安纯沟门乡上瓦房村,周围的山峦虽然尚无绿意,但迎面吹来的风已让人感觉到一丝春天的气息。

    3月21日上午,记者走进干净整洁的村委会小院时,村党支部书记孙利、村委会主任张庆福和县工信局的三位驻村干部正站在明媚的阳光下聊得热乎。“签了这个合同,今后的药材可就不愁卖喽!”张庆福激动地说。“中头彩啦?啥事儿让你美成这样?”随行的县扶贫办副主任毛玉玲打趣道。“比中头彩还高兴呢!走,进屋说话。”张庆福把我们请进他的办公室,沏上茶水,张庆福笑得更“灿烂”了:“3月初,合作社跟石家庄神威药业签订了黄芩收购合同,神威药业将依据市场价格对合作社所产黄芩随行就市全部收购。吃了这颗‘定心丸’,你说美不美?”

    张庆福说的合作社,全名是滦平京水源黄芩专业合作社,他兼任合作社理事长。

    “我们这儿天然就是种黄芩的好地方。”张庆福告诉记者,2006年北京中药集团的专家跑遍全国,发现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山地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宜黄芩生长,最终把黄芩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基地建在了上瓦房村。专家告诉张庆福,黄芩用途广泛,属于大宗中药,市场价格稳定,如果大规模种植,效益肯定错不了。

    “上瓦房人多地少,靠种玉米、谷子,几辈子也翻不了身。”于是,张庆福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种植黄芩上。没想到推广的时候,张庆福却碰了壁。村民说,囤里有粮,心里不慌。种玉米、谷子收成虽少,却年年有啊!而种黄芩,三年才见利,要是卖不出去咋办?这可让张庆福犯了难,“那时候,磨破了嘴,跑断了腿,不知道偷偷流过多少次泪……”张庆福这个朴实的山里汉子感慨地说。就这样顶着巨大的压力,使上瓦房村当年的100多亩山坡地种上了“热河黄芩”。

    一晃3年过去。2009年,上瓦房村的黄芩丰收了,每亩年纯收入达到900多元,比种玉米多收入700多元。“这回不用再做工作了,大家伙儿争着抢着要种子,漫山遍野都种满了黄芩,种植面积一下子就发展到1200亩。”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张庆福开车拉着记者向山里行进。上瓦房10个自然村、1200多口人散居在15公里长的山沟里。“可惜你们来早了。要是到了七八月份,两侧山梁上梯田、坡地、林缘,凡是向阳的地方,都开满了紫色的黄芩花,漂亮极了。”

    黄芩种植面积扩大了,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些农户由于缺乏经验,种植技术不规范,导致黄芩产量低,品质差,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为实现黄芩种植产业化,上瓦房村于2010年注册成立了京水源黄芩专业合作社,县扶贫办免费提供种子和部分生产设施,合作社在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环节提供服务。不仅全村300多家种植户全部入社,还陆续吸收了周边5个村子的1600多家种植户。“今年,我们村的种植面积将扩大到2000亩,整个合作社的种植总面积将达到5000亩。”张庆福兴奋地说。

    随着京水源黄芩专业合作社规模不断壮大,张庆福准备大干一场。“我们现在只是简单地卖药材,连初加工都谈不上。将来如果能进行切片烘干,就能增加两成的收入,更不要说深加工了。”张庆福说,“另外,黄芩浑身都是宝,叶子、花可以制成保健茶,茎可做药枕的填充料,可惜现在大都扔掉了……”

    “重塑热河黄芩品牌,振兴承德中药;发展地道药材生产,实现富民强村。”村口话别,雄心勃勃的张庆福手指村口牌楼上的一副对联告诉我们,按照规划,明年上瓦房村将投资500多万元建设一个中药材加工厂,并着手申请“热河黄芩”原产地标志认证……(河北日报记者 李 斌 李建成 郭 猛)

【责任编辑:张昭】 上瓦房的春天来了 访贫问困话攻坚(七)
河北新闻网
News
河北新闻网
//www.fidreport.com/2012-03/26/content_2604922.htm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