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来福利院探望需要电话预约,工作人员都会说明情况,建议他们控制人数、避免扎堆。“虽然每年的三月份仍是高峰,但是扎堆现象较往年少了。”田慧明说。
石家庄市长安社区老年公寓负责人也说,随着数量控制以及社会对“学雷锋常态化”的宣传,现在学雷锋趋于理性化了,除了雷锋月的探望高峰外,出现了一些固定的帮扶对象,平时都会经常来探望。“都说雷锋同志没户口,我们这儿就有一些落户的‘雷锋’。”该负责人笑着说。
■建言:学雷锋要真正“帮上忙”
记者走访发现,养老院工作人员每每回想雷锋月里老人的“忙乎劲儿”都很无奈。很多时候,老人、孩子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帮助,反倒要为了配合各种拍照和仪式而“劳累”。
“现在有的家长还会带着小学生、初中生来福利院,其实这些孩子不太懂怎样与老人相处,更谈不上照顾。”石家庄市老年保健护理院院长陈金述说,这样的“志愿者”一来,他们都要临时培训,以免孩子们在行动或言语上伤害到老人。
“大家都是带着爱心来的,我们表示欢迎,也很感谢。”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田慧明说,她还是希望前来献爱心的人能真正帮到老人、孩子。
专家观点
完善志愿者机制 实现学雷锋常态化
石家庄市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梁勇说,三月份大家学雷锋的积极性高,应该给予充分肯定。“有这份热心是好的,学雷锋总比不学好。只是大家都选敬老院等作为学雷锋场所,就出现了适得其反的现象。”梁勇说,学雷锋不应有“旺季”“淡季”之分,而应该常态化。
他还强调,献爱心应该选对诉求对象,例如,护士可以照顾老人,教师就多与孩子沟通,发挥所长给他们真正的帮助才是最好的“服务”,如果只把献爱心当成走过场的表演,那是不道德的。
此外,梁勇认为,完善志愿者机制,可以从制度上实现学雷锋的常态化、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
■文/本报记者朱冬笑 实习记者张蕾
【责任编辑:见习编辑:田士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