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贴心人
胡杨,一棵棵一簇簇,在广袤荒凉的土地上抗击着风沙,染绿了大地——— 在余文丽家,一台她曾带往若羌的笔记本电脑里,保存着一些她随意拍摄或下载的胡杨照片,让我们目睹了这种树木的风采。
援疆干部,不也恰似一株株胡杨吗?
2010年底,参加工作20多年的余文丽主动报名参加援疆。2011年3月5日,她来到若羌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开始了援疆工作。
若羌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县,比河北省还大。全县5.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40%。这里的农牧民医疗卫生知识比较缺乏,贫血的妇女很多,而且往往是重度贫血,所以经常会碰到休克、心肌肥大的患者。而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只有8名医护人员,其中具有医师资格的大夫只有两名,稍微疑难一些的病症就治不了,稍微复杂一些的手术也做不了。
为更好地服务当地患者,余文丽学会了简单的维语,接诊、手术过程中,经常用维语告诉维吾尔族孕产妇“别紧张”、“放松”等等。但同一些维吾尔族病人交流起来仍不顺畅,每当此时,她就请维吾尔族同志帮着询问、解释,无论多少遍,都始终保持耐心,和颜悦色。“余医生,亚克西。”患者们把余文丽视为贴心人,常常这样由衷地赞扬她。
她丰富的临床经验,则让若羌县人民医院的同事十分钦佩。
2011年9月,一名大夫在给一个产妇接生后发现,其子宫内有一颗鸡蛋大小的肌瘤。是随即切除肌瘤还是等产妇身体有所恢复后再实施手术?她拿不准,请教余文丽。“一次解除病痛,患者既省事又省钱。”余文丽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决定立即实施肿瘤剔除术。她拿起手术刀,把肌瘤小心翼翼地剔除下来。
为做好传帮带,余文丽带了两名“学生”,结对帮学,将医疗程序、救治过程、风险控制的方法手把手地传授给她们。她还建议设立门诊,专门诊治不需住院的患者。
带上偏瘫丈夫去援疆
2011年4月1日晚,丈夫突发脑溢血,住进了邢台市第三医院。
长途汽车,飞机,火车——— 虽然余文丽立即请了假往回赶,但由于路途遥远,等她赶回邢台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时,已经是4月4日凌晨1时了,丈夫已经错过了实施立体定位脑部手术抢救的最佳时机。虽然经过精心治疗,丈夫又能说话了、能活动了,但落下了偏瘫的后遗症,右手抬不起来,右腿只能勉强挪动。
【责任编辑: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