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品”《响九霄》带来的启示

    有人也许要问:裴艳玲在戏剧界已然享有盛誉,为什么还要在花甲之年耗费巨大的心血排演《响九霄》这样一部戏?

    对此,裴艳玲解释说:“作为一名演员,我始终怀着一颗对戏剧的敬畏之心。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创作出一部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中国戏剧界、为河北留下一部传世之作。”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响九霄》的创排并不以获奖为目的,而是积极结合市场要求,努力呈现给观众一部更加精当、更加感人、更富有思想性和观赏性的艺术作品。杨舒棠告诉记者,该剧创排4年多来,先后4次进京演出,并在全国各地演出100多场,观众超过30万人次,所到之处均引起巨大轰动。“我们根据市场反响,对《响九霄》进行过16次较大的修改,小改则是场场都有。”杨舒棠说,其中最大的一次改动在2011年,“主要是根据专家和观众的意见,对主要人物以及剧本、唱腔、舞台背景、服装和灯光效果等进行反复打磨,增加了戏的传统性和难度,使情节更加连贯合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更强。”

    2011年10月10日,经过大幅度修改的新版《响九霄》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亮相,赢得了满堂彩,全场观众给予了几十次热烈掌声。

    全新呈现的《响九霄》在文本创作上更加注重诗剧风格和文学性的张扬,在充分继承戏曲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与现代意识的对接。编剧杨舒棠在剧中强化了主人公身处风云变幻时代的历史抉择,突出其铁肩担道义的爱国情怀;将谭嗣同、康有为等人的政治改革和响九霄艺术改革的情节描述得更为充分;将戏中戏和剧中情节的关系衔接得更加紧密;对剧中响九霄以及晓霞、慈禧、光绪帝、李莲英等主要人物进行充实,进一步阐释其各自的内心世界,使《响九霄》的思想脉络更为清晰,也提升了剧作的精神境界。

    在舞台呈现上,新版本追求大写意的风格,对舞美和布景进行了精雕细琢,设置了古典的亭台楼阁,通过正反两面的不同颜色和舞台调度,体现了简洁明快的造型风格;灯光根据剧情变幻,加强了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虚实结合的表现特色;武打则增加了新的设计和亮点,使裴艳玲在全剧中的表演更加精彩、突出。

    “一部作品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常改常新,才能吸引观众。”裴艳玲说,“我之所以被人称为‘活林冲’、‘活武松’、‘活钟馗’,是因为我无一守旧,无一雷同,无一重复,每演每新。”

    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京剧演员刘长瑜看完《响九霄》演出之后激动地表示,裴艳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这种创新是“有根”的发展,不是“无根”的创造。“在传统戏曲的继承与发展上,裴老师进行了成功尝试,是博学活用的能工巧匠。”(河北日报记者张晓华)

【责任编辑:孙婷】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