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中,响九霄倾情艺术,大胆尝试‘京梆两下锅’,使已呈萧条之势的戏曲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此外,他心系国家,在戊戌变法的紧要关头,冒着生命危险传送密信,演绎了一段梨园艺人的家国情。”中国剧协顾问、著名戏剧评论家刘厚生认为,响九霄身上所表现出的坚韧执着、勇于革新、重情重义、无私奉献,充分体现了人间的大爱真情,弘扬了重信尚义、求实创新的燕赵文化精神。《响九霄》的主创班底基本由我省艺术家组成,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河北制造”。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饰演响九霄,并亲自为角色设计唱腔;我省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杨舒棠主笔剧本,以传统写意的叙述方式为舞台呈现奠定了扎实基础;我省著名美术家李家旺担任舞美设计,在有限的空间里给观众以丰富的视觉感受;裴艳玲、梁维玲、张慧敏等梅花奖得主以及众多青年戏曲骨干演员,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启示二: 继承传统,回归戏曲本体
“戏曲演出看的就是演员,看的就是满台的好‘角儿’。”谈到如今的戏曲创作,有业内专家曾不无遗憾地表示,“现在舞台上包装的东西多了,灯光、布景、服装都很炫目,但戏曲本体的东西却削弱了不少。”
针对这一问题,《响九霄》从剧本开始就紧紧围绕演员进行人物设计、剧情铺陈,对裴艳玲集唱念做打于一身的功夫、表演跨行当跨剧种的特点进行了集中展示。该剧编剧杨舒棠表示,以表演为中心,是中国戏曲的创作传统,“我们这部戏根据裴老师的舞台特长与技艺特点量身打造,剧情结构设置为塑造响九霄这个人物服务、为表现戏曲艺人铁肩担道义的爱国情怀服务,因此戏情感人、戏艺动人、戏神化人。”
裴艳玲说:“我喜欢演传统戏,是因为它的含金量高。作为一个戏曲演员,无论创作和演出什么剧目和角色,传统的根脉都不能丢。”
在剧本结构上,《响九霄》为演员充分展示演技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可能。几段戏中戏的安排,都是传统戏曲的精华。裴艳玲用上了“十八般武艺”,全面呈现了她在老生、武生、旦角等不同行当的艺术才华。戏中戏《斗牛宫》里,裴艳玲平生首次以旦角装扮亮相,惊艳全场;《蜈蚣岭》中,她一个人在偌大的舞台上边舞边念、边做边唱;《哭坟》一场,裴艳玲不用伴奏,上台即兴演唱,而且场场有变化。编剧杨舒棠说,戏曲文本应当在继承戏剧文学精神的同时,给演员提供更加广阔的表演空间,让观众在艺术审美的娱乐中,自然而然地将文本传达的思想情感渗透到心灵之中。
《响九霄》对传统戏曲本体的回归让观众过足了戏瘾,也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了“名角儿”的艺术魅力。许多戏迷甚至专家都表示,“看裴艳玲演《响九霄》,找到了久违的看戏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响九霄》的成功也得益于名家的巨大影响力和示范效应。著名作家蒋子龙对裴艳玲的戏一直非常关注,他说:“河北在精品生产过程中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多推出文化领域压得住阵脚的领军人物,这样,作品才能站得住、叫得响,才能在国内外更具知名度和影响力。”
启示三: 结合市场,打磨传世精品
2008年5月23日,新编京剧《响九霄》亮相石家庄人民会堂,赢得了省会观众的一致好评。但省京剧院并不满足,而是自我加压,反复修改,向着传世精品的目标不断进行打磨。《响九霄》获得了众多荣誉:第5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特别荣誉表演奖”,第19届上海白玉兰奖“特别贡献奖”,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大奖,第11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第13届文华大奖特别奖、文华表演奖……“每一次获奖,对我们来说,都是鼓励和鞭策,我们从不敢满足,一直在围绕剧本、唱腔、舞台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完善,精益求精。”裴艳玲说。
【责任编辑: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