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承德:水秀城洁 喜看“幸福变迁”

    承德日报讯 (记者 张青龙)“真没想到,承德的变化太大啦!”回到阔别3年的家乡,市民李建国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河水清澈了,街道干净了,空气新鲜了……城市新貌如同一幅优美画卷呈现眼前。其实,这些变化不仅让像李建国一样离乡多年的人倍觉惊喜,常住山城的每个人都在感受着身边的“幸福变迁”。

    美丽的嬗变源于一项重要的决策——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在这一进程中,人们清晰地看到一条闪光的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民生”。

    水秀——昔日“臭水沟”,今朝“景观河”

    “你看武烈河,几年前河道里杂草丛生,臭气熏人,如今河水变清了,河岸变绿了,这样的环境好不惬意!”谈起这些变化,“老承德”胡春生脸上写满了喜悦。

    曾几何时,这条清澈、甘甜的“母亲河”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各类垃圾使得水源严重不足的武烈河不堪重负。

    “救救母亲河!”成为承德人多年的共同期盼。

    还清水于民,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武烈河生态整治工程从未间断。如今,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武烈河已由臭水沟变成了碧波荡漾的景观河,河道两旁建起的绿色长廊,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用胡春生的话说:“武烈河又活了!”其实,“活”的不仅仅是一条河。目前,武烈河、滦河、二仙居旱河市区段已建成橡胶坝36座,增加滨河景观绿地30万平方米,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橡胶坝群。

    “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承德人数十年的期盼 变成了现实,人们尽享“碧水绕名城”带来的舒适与惬意!

    如果说打造“水景观”对一些市民而言是隐性福利,那么,“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

    “这里曾经是一条臭水沟,不但气味难闻,居民饮水也受到了影响,现在情况好多了。”家住雹神庙小区的王立民是污水治理工程的直接受益者。

    据王立民介绍,由于生活和工业污水直接排放,经环境监测部门监测,该区域曾为劣V类水质。后来,通过地下铺设管网,污水被收集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避免了水质受到污染。

    雹神庙区域水环境的改善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完善规划项目建设投入机制和污染减排考核机制,累计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工程39项,全市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11个县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

    大水利“兴市”,小水利“富民”。一直以来,针对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两大水问题,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兴水利、除水害”作为改善民生的当务之举,积极推进双峰寺项目建设,规划“引伊入武”引调水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厂改造升级,以期彻底激活城市水网,改变“水患、水少、水脏”的水环境窘况。

    城洁——告别“脏乱差”,展示“洁净美”

    “老小区卫生差,房子还不保温,一到冬天在家都要裹着被子。现在好了,不用搬迁就原地住新楼了!”对于在义泰兴小区居住了20多年的刘淑英老人来说,这两年的冬天格外“暖和”。老人所说的“新楼”,其实是对旧小区楼房进行改造。

    与其他发展中的城市一样,在日益扩大的城市版图中,旧小区是一个独特的符号:它既见证着城市成长的轨迹,却又难掩风雨洗礼后的瑕疵。

    盼改造,民心所向。自2008年以来,结合城市“中疏”战略,一场声势浩大的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的民心工程持续推进。目前,市区50多个旧住宅小区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不容易呀!政府下了这么大决心进行改造,我感到很幸福!”72岁的刘淑英老人感慨万千。

    “用了多年的垃圾道堵上了,整个小区都变了样,比原来干净了、敞亮了、舒服了。”石洞子沟居民李华高兴地说。今年,我市用一个月的时间封堵了16000余个居民楼垃圾道口,增设了近2000个全封闭垃圾桶。

    小区旧貌换新颜。老旧小区的加速蜕变,极大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了人居环境、彰显了城市品位,让承德这座美丽的山城站到了幸福宜居的新高度。

    迎水坝小区的陈大妈今年又度过了一个舒心惬意的夏天,“一个夏天里不用烧蚊香,天天睡个好觉!”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事情,在几年之前还是不可想象的。这里,曾是路边小店云集,苍蝇乱飞,油烟环绕,道路拥挤不堪,居民们出门都要小心翼翼。

    进入7月后,细心的张文老人发现,牛圈子沟沟口多年占道经营的摊贩进店经营了,道路因此显得宽敞了许多。他一打听才知道,现在小区附近的摊贩划归街道管理,每天有专人盯着,摊贩们不能再占道经营了。“以前小商贩乱摆乱卖,阻碍交通,搞得乌烟瘴气的,现在人一进来心情都舒服很多。”老人高兴地说。

    居住在紫荆花园的赵文全老人同样留意着身边发生的变化。他说:“承德现在的白天和晚上都很漂亮,到处是灯是人,到处是花是树,有看不完的景致,这才是最宜居的城市!”

    如今的山城,于无声中悄然发生着改变,市民也收获了更加舒适的环境:小区的违法建筑不见了,大街小巷更干净了,扰人的露天烧烤少了……这些点滴的变化,汇集成优美的变奏曲,回荡在城市各个角落,渗透进市民生活的每个细节。

    气爽—— 摘掉“黑帽子”,创建“生态城”

    时间回溯到2010年12月15日,随着“轰隆、轰隆”几声闷响,为市民提供近20年热源的供热厂内两根烟囱被定向爆破拆除,作为承德市区的标志性建筑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与市民挥手“道别”。

    “记得那时候,一年四季,我家窗户紧闭。”曾长期饱受污染之苦的刘英一家如今已搬入新居,面对今昔的巨变,感慨不已。

    在碧峰门棚户区住了30多年的陈桂明终于分到了60多平方米的楼房。房子刚装修完,她就搬了进去。“要是没有棚户区改造,我还过着烟熏火燎的日子那!”在她的记忆中,多年来,居民做饭、取暖都烧烟煤,尤其是冬天,整个棚户区烟雾笼罩。

    山城的市民不会忘记:一个个吞云吐雾的烟囱、一处处烟雾缭绕的天空,曾经使承德这座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以“美丽的风景,肮脏的城市”而黑名远播。

    抱着浴火重生的信念,一场“环保风暴”呼之欲来。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大气环境污染防治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大力实施节能减排“22221”和环境保护“23322”行动,采取发展集中供热、棚户区和旧小区改造、加强煤炭管制、控制扬尘污染、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山城的蓝天白云又回来了!”2007年,承德成功摘掉了压在头上多年的环保“黑帽子”。

    重拳治理之下,换来的是一张令市民更加满意的答卷:我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以平均每年26天的速度递增,连续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80%。

    更加可喜的是,在今年6月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城考”中,我市排名第四,创历史最优水平。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连续3年保持国家二级标准, 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7天,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指标位居第二。

    我市改变城市居住环境的艰苦努力终于得到丰厚回报。2009年,承德被环境保护部批准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成为河北省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 而就在2010年,承德还成功捧回了“国家级园林城市”的金字招牌。

    “蓝天白云下,闻着花草树木的清香,和大家相约在小区广场,唱歌、跳舞、拉家常,我感觉是世间最幸福的人!希望天天都是好日子。”市民王悦琴掩不住内心的喜悦。

    和王悦琴一样,面对自己生活和居住环境发生的变化,许多市民在感慨自己幸运的同时,期待着这种变化能够继续下去……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张阳】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