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日报讯(记者崔明禄)记者日前从市委组织部获悉,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全省2010年设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综合考核评价定量指标体系汇总结果揭晓,我市获得97.01分,居全省第2位。
这一考核评价定量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环境资源、人民生活、社会进步4大类,人均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增长率等19项具体指标。
近年来,我市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工业强市不动摇、项目总揽不动摇、对外开放不动摇,全力构筑沿海经济隆起带,着力推进中心城市、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临港产业聚集步伐加快,韩国SK、北汽、中海油、中钢、中化等一批“中”字头和“国”字号的中央大企业、“全国500强”乃至“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形成了港口物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县域经济不断焕发新活力,全市拥有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18个,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3个,省重点产业集群5个,先后涌现出“中国汽车模具之乡”、“中国裘皮之都”、“中国管道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国弯头管件之都”、“中国扣件铸造之乡”、“中国包装机械生产基地”和“中国五金机电产品进出口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出“怡嘉琦”服装、“国欣”棉种、“海浩”管件、“妙恋”乳业等11个中国驰名商标和3个中国名牌产品,呈现出争奇斗艳的局面。中心城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今年上半年亿元以上在建项目达到100个。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引导扶持企业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海油、河北力通联、东塑集团等一批企业通过科技研发、引进先进技术、延伸产业链条,使企业发展迈向了更高层次,实现了科学发展,增强了竞争力。目前,全市已由单一化工主导产业,逐步形成石油化工、管道装备、钢铁、机械设备、电力能源、食品加工、现代物流等七大主导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优化为11.5∶50.7∶37.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1.8%。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取得实效,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2005年降低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8%和11.7%。2010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5天,比2005年增加40天。
我市各项经济指标近年来保持了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已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经济总量连续五年排名全省第四,全部财政收入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三。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12.9亿元,同比增长11.6%;全部财政收入176.8亿元,同比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579.4亿元,同比增长27%。随着全市发展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的各项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更多实惠。去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16元,同比增长11%,今年上半年达到8642元,同比增长11.5%;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28元,同比增长11.6%,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4313元,同比增长21.1%。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