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现代城乡体系建设为统揽,同规共建、双向互动,城乡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借势全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将“生态、智能、休闲、商务”城市形态和功能定位落实到规划、建设等具体层面。城市总规提升方案获得世界建筑界最高奖——美国建筑协会优异奖。谋划实施“一轴一廊两环八大中心”改造提升蓝图,主城区发展格局得到系统梳理。几年来,我市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市域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称号。
坚持新规划、新民居、新产业、新农民、新体制、新文化一同打造,探索出适合廊坊特殊区位和发展阶段,大规模、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基本模式和实现路径。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廊坊时,对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坚持“变近为通、变通为同、同中求特、特中求好”的基本方略,推进京津廊同城一体化发展,对接京津取得实质性进展。规划加快同筹。北京市规划委同意将廊坊纳入中长期轨道交通规划。天津“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九横五纵”高速路网与廊坊对接的有“八横一纵”。
交通实现同网。京沪高铁运营。市区直达首都机场客运专线通车。9条高速公路直通京津。8个县(市、区)开通北京城市公交。廊沧高速、京台高速、密涿支线、密涿高速等加快建设。与京津等级公路对接匹配基本完成。
产业逐步同台。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扎实推进,廊坊作为河北对接京津前沿和主阵地的作用凸显。谋划建设19个园区、27个基地。与中关村管委会签署《区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廊坊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把握首都新机场坐落京廊交界重大机遇,广阳临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区、固安空港产业园正加紧规划建设。
坚持以社会性保障体系建设为依托,尽力而为、力争最好,促进民生工作走在全国同等发展水平地区前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连续保持全省最低。城乡低保应保尽保,五保集中供养率全国领先。在全省率先建立“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制度。建成高标准社会福利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新农合参合率94.7%,农村卫生“三基两化”建设在全省率先达标。健全贫困学生救助机制。在全省率先全部解决城区低收入家庭和农村贫困户住房困难。联村集中供水水厂建设全省第一、全国领先,全市半数以上村街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高中阶段适龄人口毛入学率提高到88.5%。重组改造东方大学城,开始大规模投入建设中国国际化职业教育基地。省内首家在县域设立的职业技术学院燕京职业技术学院在三河建成。成功承办第十三届省运会,并创历史最好成绩。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等公立医院改造提升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市区公交事业的公益改造进入实质阶段。人口计生、国防建设、人民防空、防灾减灾、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方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都取得长足进步。我市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称号。
坚持把加强社会公共治理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维护公平正义、协调各方利益,走出了一条创新先行、和谐发展之路。信访维稳工作扎实深入。信访总量稳中有降,连续保持距离北京最近、非正常进京访全省最少。在全国率先建立“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
社会治安平稳可控。建立起智能化、立体式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我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城市称号。
安全生产形成常态。建立“两级监督、四级管理”安监网络,严防安全事故发生。连续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保持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为零。
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高端发展,弘扬廊坊精神、熔铸龙凤特色,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炼“大气、锐气、和气”的廊坊精神。结合龙河、凤河地理资源禀赋,打造龙凤文化特色。廊坊被命名为“中国龙凤文化之乡”。
强调文化要植根于人民群众心中,使更多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覆盖率全省第一。我市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强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实现了精神动力、经济动力与公共性目的的协调统一。恢复胜芳古镇风貌。中国戏曲文化大观园建成使用。固安屈家营古乐等21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居全省第二位。面向大京津市场的高端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戏曲舞台剧《吕端》在首届河北梆子艺术节上一举摘取全部最高奖项。我市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榛园村》成功摄制完成,在全国各大卫视陆续播出。
强调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县两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工作全部完成,大厂评剧团改制经验得到中央领导高度赞誉。廊坊电视台新闻、公共频道成功落地北京。廊坊日报荣获全国唯一“中国市民喜爱的品牌(商标)地市报”。我市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坚持牢树党建意识和政权意识,强基固本、筑牢堡垒,党的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市委班子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省委同心同德。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努力把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深入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和解放思想大讨论、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并取得扎实成效。严格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科学民主决策、依法执政治市的水平不断提高。
管理方式开拓创新。建立重点工作及重点项目动态电子管理台账,建成科学发展成果暨重大项目调度考核招商中心。创造性地建立党政部门内生型绩效管理、农村党组织书记任期承诺目标管理等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委的充分肯定。
基层组织战斗力普遍增强。全市10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标准。80%以上的乡镇达到“五个好”要求。社区党建与城市建设同步共进,“两新”领域党组织实现全覆盖。
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建立市直部门“一把手”任期目标保证书制度,干部考核、评价和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大规模高水平培训干部,科学引进稀缺高端人才。严格按照《条例》选任干部。党委换届工作风清气正、平稳有序、群众满意度高。
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化。在全省率先建立四级联动惩防体系。组织开展“效能廊坊”建设,营造高效正气的工作氛围。
和谐政治生态得到巩固发展。全力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职,支持政府放手工作,营造了市四大班子尽心舒心齐心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人才荟萃优势,凝聚起推动发展强大合力。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在各方面工作合力作用下,廊坊走过了一条顺境奋进、逆势上扬、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迹。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提升,不仅增速始终位居全省前列,总量也开始大幅进位争先。2006—2010年,全部财政收入由68.1亿元增长到195.4亿元,由全省第八位升至第六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30.5亿元提升到105.9亿元,由全省第七位跃升为第四位。人均可用财力跃居全省第二位。贷款余额总量由第六位提高到第三位。今天的廊坊,已由昔日的经济小市跻身全省经济强市行列!
五年来,在事关廊坊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上形成一系列重要共识:一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二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对接京津为主攻方向。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不变目标。五是必须始终坚持把政治和谐作为廊坊最大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