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创新
———“固安模式”突破开发区发展建设瓶颈
驻足回眸,9年前的固安工业区曾是困弊丛生。虽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固安县就建立了自己的开发区,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备、招商网络不健全等原因,引进项目寥寥无几,上缴税金亦是屈指可数,难当县域经济“发动机”重任。
打造规划一流、设施完备的高端产业平台,是固安在环首都地区强势崛起的必然选择。“按照老办法,建一个园区,政府必然要花一大笔钱,搞基础设施配套,安排相关人员。这种模式在县级开发区几乎是千篇一律,结果也是大同小异,很多工业园有名无实。”固安县委书记徐国勇坦言。面对困境,固安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入园区投资运营专家型企业,采用“管委会+公司”的政企合作模式运营建设固安工业区。
9年前这项在当时争论颇多的探索,如今已被证明是固安工业区成功发展的关键。今天看来,在河北开发区建设的历史上,这同样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被称为“固安模式”。2002年6月28日,当全省第一个“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园区在固安奠基时,点燃了固安干部群众借力开发区建设实现大发展的新希望。
创新带来机遇,选择决定命运。全新的“固安模式”冲破了开发区建设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带来了县域经济开发开放的崭新局面。9年过去,固安工业区投入基础设施的资金已经超过24亿元。这一数字,与建区以来固安县历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大致相当。“单纯靠政府投入,想都不敢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固安县副县长、固安工业区管委会主任姚运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