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李淑丽)又一个清明节就要到了,86岁的王文彬老人又一次站在昌黎县汪上村边的烈士墓碑旁,凝望着静卧在那后面的22座烈士坟茔,透过63年漫长的岁月与潮湿的土壤他还深深记得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当年就是他与村民亲手埋葬的这23位年轻战士。想着那些年轻的生命,再想想今天衣食富足的生活,老人经常会热泪盈眶。从青年到暮年,这一片墓地王文彬去了多少次,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在秦皇岛昌黎县龙家店镇汪上村,对于近60年前的那场激烈战斗,可谓家喻户晓。据汪文彬老人回忆,1948年6月24日,华北野战军第四旅奉命攻打昌黎城后封台火车站,后勤部驻扎在汪上村。后勤部和卫生所驻扎在汪上村。战斗打响后,村民们有的为解放军带路,有的帮助运送伤员。曾经和战士们一同爬壕沟给前线送饭的村民王文彬,承担的是埋葬牺牲官兵遗体的任务。战斗中有23名官兵牺牲,而棺木只有两口,他和乡亲们捐出自家的板柜,含泪埋葬了这些年轻的亲人,还在每座墓前的木牌上刻下了烈士的姓名。
“这些年轻生命的逝去是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天下的穷苦人都过上好日子”。从那时起,王文彬自觉地担负起了一种使命,经常会到村东的烈士墓地走一走,看一看,给烈士墓培培土,拔拔草,然后长久地伫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烈士的墓地始终保存完好。村民们说:“烈士墓在王文彬的心目中胜过他家的祖坟。”上个世纪50年代末和“文革”期间,村里曾两次启动平,都因王文彬的阻拦而作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雨水较多,担心处在低洼地带的两座烈士墓会被水淹没,在村里的组织下,王文彬和村民在齐腰身的水中忙了一天,冒雨将坟迁了顺利迁移到高处。近几年,个别人受利益驱使到墓旁挖沙取土,均被坚守现场的王文彬义正辞严拒退。
在汪上村有一份发黄了的烈士名单,那是战后临行前部队首长留给汪上村干部的,从接过这份名单,汪上村的父老乡亲和王文彬一起开始了几辈人传承近60年祭扫、守候烈士墓地的使命。从1951年清明节开始,汪上村完全小学每年的清明节都要组织全体师生祭扫烈士墓,讲述革命英烈的事迹,向烈士们敬献花圈,每个学生还要写出活动感受。60多年过去了,汪上村村委班子换了10届,小学校长换了7任,但对烈士的祭奠从没停止过,每年的清明节都有数以千计的村民和学生来墓地祭扫、献花。如今在村里,村民们乘凉聊天时,最爱讲、最爱听的还是63年前的那场战斗和那些牺牲的烈士们的故事,村里的小青年打架了,家长便带着他们来到烈士墓地,用烈士的事迹教育他们。青山不语,大地无声,长达半个多世纪对革命英烈的缅怀和景仰,也留给了汪上村人巨大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也激励着他们不断建设着自己的家园。(注:其中一座烈士墓已被其亲人迁走。)
专题:寻访革命烈士守墓人
【责任编辑: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