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驻承德记者 陈宝云 文/图
跪卧在街头的职业乞讨人员,白天将自己的不幸展现给大众,在博得同情的同时,完成一天的“工作”,当夜幕降临,在街头巷尾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时,他们又将身居何处呢?2月22日,记者到职业乞讨人员长期栖息地——— 承德市小老虎沟村进行了踏访。
住所
多栖身于城市棚户区
据承德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介绍,外地来承德乞讨的人员主要租住在城市中的棚户区,近几年,旧城改造,棚户区的数量在迅速减少。现在,仍未进行改造的小老虎沟村是承德市区为数不多的一片棚户区,这里便成了许多外地打工人员包括职业乞讨人员的暂时居住地。
记者在小老虎沟村看到,这里街道狭窄,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几乎每户居民家都将不大的院落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起来,面积不大的临时性住房,随处可见。一位家中有数套出租房的大姐告诉记者,这里的出租房一般条件很差,每月租金不过百元,在附近租住的人员,许多都是外地来承从事装修工作的人员,租期很短。而对于乞讨人员的数量,这位大姐称“不好说,应该不多。”
大姐告诉记者,自己家中就曾住过一些乞讨人员。“在我们家住的几个都不是残疾人,年龄40岁左右,他们经常早上6点就出门,晚上10点前不会回来。”由于白天碰面的机会很少,所以对于这些人的情况,她也了解不多,“我也只是在上街时见到他们正在乞讨,才知道他们是干这个的。”这位大姐告诉记者,乞讨人员都在外面的饭店吃饭,来的时候都是一伙一伙的,几个人共同租住在一间房子里,睡觉的铺盖也有房东提供,每天每人的租金2元到3元,由于小老虎沟村距离乞讨人员“工作”的地点较远,他们都是打车前往。
富丐
夜间经常出入KTV
近日,正值承德两会召开期间,承德街头的乞讨人员都不见了踪影。据一些出租房主介绍,最近来此居住的乞讨人员确实很少,“听说有的去外地了,有的去承德其他县区了。要想找到他们很难,除非半夜。”据一位和乞讨人员略微有所接触的村民介绍,乞讨人员每天早上吃早餐时会进行分工,安排当天要占据的“战略要地”,午饭一般都自己解决,晚上会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一家人一起出来乞讨的,会有一个管账的,残疾人和小孩都有‘老板’,每天收到的钱都要一分不少地交给‘老板’,如果有私藏钱财的事情,被发现后,会得到惩罚。”这位村民称,租住平房的乞讨人员大都是“收成”不好的“团队”,“他们说一些收钱多的队伍,每到一个地方,低则住旅馆,高则住宾馆。有的人白天穿得脏兮兮,晚上换上干净衣服,经常出入KTV。”
记者在不大的村庄内转了好几圈,也没找到一个乞讨人员,可能是正赶上他们“上班”,也可能是“见此处收成不好”已赶往下一个城市了。总之,这些我们在街头经常见到的乞讨人员,他们背后的故事在常人眼里显得有些神秘。
拍案
比工薪阶层收入要多
承德市救助站书记王学明如实说,据他们的掌握,常年在承德乞讨的流浪人员不过三四人,其他均为流动性人员。这些流浪人员每到一个城市,大都居住在城市的棚户区,而大一些的“老板”则会住宾馆。老板的工作是,每天接送手下的乞讨人员,这些乞讨人员大都是残疾或未成年人。除此之外,还有一家人组团乞讨的。这些职业乞讨人员在每个城市所待时间的长短与其收益挂钩,收益好的城市会多待,收益差的会少待。记者了解到,在许多职业乞讨人员眼中,承德这座城市“油水太少”,一般情况下,只作为他们的短暂休憩之地。
王学明告诉记者,在常人眼里“可怜”的乞讨人员,大都比一般工薪阶层收入要多。王学明称,几乎所有在街头自称困难重重的乞讨人员都不愿接受救助站救助,“救助站所提供的回家路费和食宿,对于这些收入不菲的职业乞讨者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被送到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大都是患有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流浪人员,而这些人员都不会到街头乞讨。”
治理
呼吁有效的救助体制
采访中,一些市民称,哪些是真正的乞丐,哪些是职业乞丐,他们很困惑。“慈善捐助体制有待健全,一个透明、公正、公开的慈善机制的建立,可以让爱心真正送到需要帮助的人手里,大家的爱心也就不会成为职业乞讨人员牟利的‘工具’。而且,社会救助体制也要跟上发展的步伐,让困难人群及时得到有效的帮助,才是杜绝职业乞讨行为的根本之策。”长期从事慈善活动的承德爱心人士“温暖”这样说道。
【责任编辑:李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