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设施老化 抗旱有“心”却无“力”
2月12日,当邻村村民纷纷给麦田浇水抗旱时,冀州市南尚家庄村村民却很无奈:村里老井已服役40多年,上水少了,蓄水罐和配套管道也都坏了,“抽上来的水还不够漏掉的”。
400多亩土地是南尚家庄村的主要收入来源。村民浇灌土地一靠石津渠,二靠机井。目前还不到春灌时节,石津渠水不能指望,老井又严重失修,面对干旱,村民们只能盼天降水。
衡水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机井室主任张金广介绍,目前机井使用年限虽然没有具体规范,但一般来讲,铁管井的经济寿命在20年左右,混凝土井则因建筑施工的质量而异。
他介绍,“超龄”机井也许还能继续用,但多会存在出水量减少、含沙量多、出现断裂等问题。显然,面对干旱,这样的水利设施难以给力。记者在邢衡两市走访,发现许多村庄均不同程度存在类似的问题。
在邢台县固坊村,成井于20多年前的4眼机井,因使用成本偏高,如今已不再用于浇地;冀州市庞家庄村,3眼成井于1984年的铁管井先后发生井管断裂,对作物灌溉产生严重影响……
据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赵拥军介绍,目前全省91万眼机井中,每年需更新的为4万眼。
渠水未到,老井失修,南尚家庄村村民程永乔只得忙着为新井配套,这眼开凿于2007年的新机井尚未铺设通往田间的管道。
许多专家指出,与农业生产关系最密切的“最后一公里”管道(渠道)正是当前农村水利设施最薄弱的环节。
来自省水利厅的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农村水利田间工程配套率不足20%。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许多土地成了所谓的“实心田”:田间原来毛细血管般的小沟渠已经被填平,浇地要么采取直接在支渠、斗渠上扒开口子大水漫灌,要么使用长长的白色塑料管将水引到田间。
记者观察,恰在水到农田的“最后一公里”上,缺水与低效使用现象并存:一方面过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渠道失修,导致直接跑水和渗漏。
同样来自省水利厅的数据显示,我省灌渠平均防渗砌衬率仅为18%。
赵拥军指出,我省未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针对地下水推广管灌、滴灌等,针对地表水开展最末级的沟渠节水改造。
【责任编辑: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