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凭票买花生,如今网购进口小食品
■几十年来年货购买品种、方式发生巨变
年味越来越浓,市民都忙着置办年货,迎接新年的到来。“年货办得怎样了?”成了不少人的问候语。记者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在年货上的花销、购买品种、购买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物资紧俏到应有尽有,从大众商品到高端消费,从排队购买到等待送货上门,人们采购的也不单单是商品,更掺入了情感因素。年货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也刻下了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足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了半斤花生 省到除夕才吃
家住棉四生活区的王大妈65岁,6岁的时候随父母从北京来到石家庄生活。“那时候一家八口挤在不到50平方米的两间平房内,条件很艰苦。”
王大妈对于自己16岁参加工作那年春节印象深刻,“刚参加工作,我每个月才挣31元,家里还很穷。那时候购物凭票,过年的时候,每个人会发半斤花生票,然后去粮店买,排队至少要花一小时。买的花生很多也是空瘪、不饱满的。年前领了还不能吃,父母偷偷藏起来,留到大年三十才能分着吃;初一中午炖2斤肉,8口人一起吃。”王大妈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物质丰富了 节前买大件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物质开始丰富起来,鱼和肉都可以比较方便地购买了。过年的时候都会为家人置办一套新衣服,给孩子买些水果糖,送礼一般送烟酒、点心和水果。
王先生今年54岁,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某省直事业单位工作,当时月工资40多元。“每年过年,还是会买一些花生、瓜子、糖,送礼用或者自家吃,给老人也会备点海参、鱿鱼等上档次的东西。那时开始出现用礼盒包装的点心,样式很漂亮,不像之前,都是用草纸和绳子包装的。我们一家三口过年花在吃喝的钱在100元左右,也相当于两个月的工资呢。”
“那时候很多人都会在节前购买电视机、录音机,不过买电视机的人更多,我是1985年的时候,花400多元买了台黑白电视机。”王先生回忆。“80年代后期的时候,省会时兴男士皮夹克,我和妻子商量了半天,才去老人民商场找熟人买了一件,趁着当时降价,300多元买的。我让妻子也挑一件新衣服,可她却舍不得给自己买……”
【责任编辑: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