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行政村建一个书屋,按至少两万元的标准配置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是保定市文化惠民工程的一项硬指标。市委、市政府要求,经过几年努力,全市每个乡镇都要建成综合文化站。
2010年,望都县调集24支农村文艺队伍,上千人在柳陀村同台竞技,自创、传承了200年的“柳陀战鼓”威风八面,大获全胜。在柳陀村光是常年活动的秧歌队、军乐队就有近200人,还有不少“全才”老人场外指导。两队联手,节目能“连演两天不重样”。
农历十月十八是柳陀村传统庙会的正日子。2010年新搭的帆布大棚能容上千人,坐满了十里八村的乡亲。邻村老汉孔振国岁月斑驳的脸上暖意洋洋:“节目比电视上都强。”
引导农民自己创“乐”
冬日的傍晚,“夕阳红秧歌队”粉衣红裤,齐聚队长刘英新家的小院。《开门红》的曲子一起,四邻八家的乡亲就赶过来。被乡亲们称为“农民舞蹈家”的老姐妹们,脚尖灵转,彩扇翻飞,和着音乐节拍,大展身手。
农闲时节,每天下午看秧歌,成了乡亲们生活的“甜点”。“过去干啥?打纸牌、玩麻将,一家子闹别扭。”村民王计学说。
一曲跳罢,54岁的于俊茹擦着汗珠说:“村里又有新事了,《爷俩参观新农村》的词得再改改。”这个节目曲调选自西藏民歌《逛新城》,歌词改成反映柳陀村新变化的内容。天大黑了,顾不上回家做饭,于俊茹把自制的胡须挂在嘴上,头扎白毛巾,背一弯,活脱脱一个老汉的架势;何秀华扎起两个小辫儿,女儿的形象活灵活现。
为了让乡亲们看着亲切有味儿,柳陀村的节目多在身边取材。为及时传递新政策,“业余演员”们很上心儿,大喇叭里听的、宣传栏看的、明白纸印的都用到歌曲、快板、三句半中。“没有老师教,俺们自学;没有乐队,跟着录音机跳;没有新节目,就自编自创。”“科学种田不怠慢,现有科技推广站;柳陀小麦长得好,全靠专家来指导。”——群口快板“四姐妹赞柳陀”,说的是柳陀村与石家庄市农科院合作,近万亩耕地成了小麦良种繁育基地。2009年小麦空前丰收,节种、节肥、节水、增收,小麦让全村增收100多万元,平均每人增收300多元。
【责任编辑: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