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全国最大的自行车博物馆,这里的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而且80%的村街有书屋,村村有文化大院,农村每月放电影,城里月月唱大戏,每周都有小剧场,天天可看书画展……
走进霸州,到处可感受到“戏曲之乡、翰墨之乡、词赋之乡”的浓浓氛围。这个仅有59万人口的县级市,不仅是河北省“经济十强”县(市),而且创造了省内和国内文化建设上的多项第一,连续14年获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称号。
县域发展的竞争,文化要素是重要支撑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地方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未来县域发展的竞争,文化要素是重要支撑。”霸州市委书记杨杰说,许多人觉得应该在经济发展之后才能做、才去做文化建设,“这是一种误解,文化建设如同家庭过日子,绝不能等到成为百万富翁后再送孩子去上学!”
从“九五”开始,霸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就将文化建设列入全市5年发展规划。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霸州的全部财政收入只有7.5亿元,基本上是吃饭财政。但霸州市委、市政府将“建设文化名城”与“争创经济强市”、“打造和谐霸州”共同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目标,建立领导分包机制,建立政策引导机制,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建立文化建设绩效考核机制,以经济发展带动文化建设,以文化繁荣助推经济腾飞。
为此,市财政将重点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项目作为“硬指标”纳入财政预算。“十一五”期间,全市文化支出累计完成6.3亿元,年均增长48.2%。自1996年以来,在总投资23亿元的精品文化设施建设中,财政投入20.7亿元,占总投入的90%以上,建成了华夏民间收藏馆、益津书院、图书馆、乒乓球馆、游泳馆、胜芳古镇、广电中心等“十大精品文化设施”。全市累计投资520.4亿元,投入广播电视“户户通”、乡镇标准文化站、农村书屋、189个村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建设,群众文化设施网络覆盖了市、乡、村三级,农村综合文化设施覆盖率为100%,初步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惠及民生”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责任编辑:刘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