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石家庄12月2日电(记者 牛琳)今年是奚啸伯诞辰100周年。“纪念京剧大师奚啸伯先生百年诞辰京剧专场演出”本月3日晚将在河北大戏院开锣。洞箫雅韵余音犹在,京剧国粹薪火相传。奚啸伯的儿媳、京剧艺术家杨玉娟向中新网记者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奚啸伯。
奚啸伯,这个名字代表着中国京剧史上的一段传奇。他既非梨园世家子弟,又不曾进过任何科班,以一介票友下海,却成为京剧奚派艺术创始人,凭借卓越的才华牢牢占据中国京剧“四大须生”的一席。
奚啸伯与石家庄有不解之缘。1957年,他在艺术的巅峰时期来到河北石家庄。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他在这里生活、演出,让河北民众领略到一代京剧宗师的风采。
奚啸伯是满族正白旗人,8岁时,从手摇留声机学会《朱砂痣》、《探母》。11岁时,在一次聚会上即席清唱《斩黄袍》,博得在场的言菊朋的赞许,遂正式拜言为师。19岁下海,先后搭过尚和玉、杨小楼、尚小云的班社。25岁为梅兰芳唱二牌老生。27岁开始自挑大梁,挂了头牌,在名角如云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初,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同被誉为中国京剧“四大须生”。
“奚啸伯先生人品特别好,平易待人,不管主角、配角一视同仁。先生在艺术上特别讲究,跟大家聊戏时总是很中肯地指点对方怎么提高、从哪里入手。”杨玉娟唱得是青衣花旦,每场戏下来,奚啸伯都会告诉她哪个字唱得不太好,在哪里应该往上挑。
奚啸伯还是第一个到农村演出,排演京剧现代戏最早、最多的艺术大家。杨玉娟说,当时她经常跟奚啸伯一起下农村演出,那会儿农村过春节时兴搭高台唱大戏,他们除夕晚上都在农村过,为的是大年初一让村里人听京剧。
“奚啸伯先生还是个书法大家,给人写信,一手漂亮的小楷。”杨玉娟回忆说,奚啸伯是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京剧大师,他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像一本艺术教科书,值得后辈景仰和学习。(完)
【责任编辑:刘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