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行宫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到了康熙五十年(1711年)即已初具规模。园中建成了烟波致爽、芝径云堤等三十六景,康熙还令人为三十六景绘图,并亲洒翰墨,为之题诗、作序。史称此三十六景为“前三十六景”,又称“康熙三十六景”。由于这里不仅离京师较近,便于接见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而且山环水抱,景色幽美,适于避暑,所以康熙为行宫亲题匾额:“避暑山庄”。从此,避暑山庄正式得名。
到了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开始巡幸塞外,初为隔年一次,自乾隆十六年(1751年)起,几乎年年前来驻跸。他根据其祖父康熙帝“同心治理再精求”的精神,对山庄进行了扩建。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仿效其祖父康熙帝,又题了三十六景。史称“后三十六景”,又称“乾隆三十六景”。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合称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后,清政府统一了西北,对全国的统治权也日趋稳固,避暑山庄进一步得到扩建,直到乾隆末年,山庄工程才最后得竣。
山庄建成后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区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已不存)四组建筑组成。不同于北京宫殿建筑的金碧辉煌,山庄内的建筑青砖灰瓦,不施彩绘,古朴淡雅,与周围辽阔苍茫的景观相得益彰。山峦区在山庄的西北部,如同臂膀环抱护卫着宫殿区、湖泊区和平原区。平原区在山区南面,西部绿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风光;东部古木参天,拥有大兴安岭莽莽森林的壮丽景象。湖泊区在平原区和宫殿区之间,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整个山庄设计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造园思想,既巧妙利用了当地原本的地形特点,又和中国西北多山、东南多水的总体地势相吻合,凸显了作为了皇家园林的独特地位,因而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整个避暑山庄工程经历了康、雍、乾三朝,延续了将近九十年。使之成为清代历史上与圆明园齐名的皇家宫苑,并成为清代政治活动的中心之一。
山庄咫尺间,直作万里观。避暑山庄与其东北部的外八庙相辅相成,宛如一部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既记录了大清王朝由兴盛走向衰败的历史,又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既是清代宗教、雕塑艺术的宝库,又是古典园林艺术的优美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