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王博)2010年11月19日,作为“中国文物盗卖第一案”的主犯,原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文物保管部副主任李海涛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至此,这一震惊海内外、侦破审判达7年之久的承德文物盗窃大案画上句号。(详:承德文物大盗李海涛被执行死刑(组图))
此前,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河北高院维持第一审以贪污罪判处被告人李海涛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的刑事判决。
李海涛受到法律严惩,然而,这一案件的背后,是人们的不解与疑问:近年来何以国内多地屡次发生文物专业人员监守自盗案件?是怎样的巨大利益驱使这些本该是文物保护者的人铤而走险,将罪恶之手伸向那些文物?文物收藏与拍卖的火爆是否助长了文物市场的疯狂与变异?
记者走进承德,希望找到答案。
一位文物专家成了文物大盗
李海涛虽已被执行死刑,案子也画上了句号,但在承德相关部门,“李海涛”这三个字仍然是一个无人愿意提及的名字。
“有关这个案子的采访,需请示上级有关部门批准,这是纪律。”承德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李海涛案的主要侦破单位,近几年,承德市公安局还承担着该案流失文物的追讨工作,因此对案件情况非常了解。
虽然不肯透露案件更多细节,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案从案发后一审到最高人民法院死刑核准历时6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盗的259件文物的追索过程曲折漫长。
【责任编辑:王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