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站在“小我”上的提案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说什么现在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了,喝不到小时候那么甘甜的井水了。”11月17日,正在整理“我为十二五规划献一计”提案的王文利直言不讳,“感叹不如行动,哪怕是螳臂挡车那么一点点的力量。”
作为近几年一直关注“环境会计”发展的业内人士,王文利告诉记者,她此次写提案说得“冠冕堂皇”点儿,是想从更多角度来推动环境会计的研究与发展;说得“自私”点儿,她更是想站在“小我”的层面上,至少让自己每天能呼吸的空气、每天喝的水,一天一天好起来,而不是变得更坏。
在提案中王文利举例说,一个造纸企业没有控制好污染,把旁边的一条河污染了。即便是企业受到一定的处罚,和其获得的经济效益相比也是大有赚头。而沿岸的居民不能饮水了,成了无辜的受害者,即便得到一定的补偿,也是“九牛一毛”,况且,地下水的污染是不可逆的。最终,治理河道污染的重任还得落到政府职能部门的头上,花的还是纳税人的钱。
环境成本是企业必须要埋的单,而我们对污染企业太‘宽容’了。是要GDP,还是要绿水青山?好多地方政府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社会舆论和地方政绩往往隔了那么一层。”王文利说,在传统经济系统中,描述经济时通常是只考虑原料、劳动力、机械设备及提供的产品不断运行,没有考虑资源能源输入与废物排放,造成了经济发展是以消耗大量能源为代价,表面上经济越来越发展,污染却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环境似乎成了经济学之外的领域,污染问题也就很难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而真正治理污染的企业增加了成本,并没有从市场得到补偿,于是出现了“有良知的干不过无良知的”的尴尬,如此一来势必造成市场的失衡。“因此,我们一直在呼吁‘环境会计’的推广,把环境纳入财务核算的经济运行整个系统中,将环境因素引入市场机制。”至于写提案,王文利说,她已酝酿好长时间了,此时正是时机。她期待早一天,环境会计学在我省高校遍地开花,同时在企业的商业行为中能广泛付诸实践。
【责任编辑:刘雪伟】